|
历史上,宰相有几十种称呼,为了便于理解,按习惯统称为宰相。目前能查到并且确认的潍坊宰相有51人。潍坊出宰相最多的地方首属历史上的“移民城市”青州。其次是高密、安丘、昌乐。潍坊的“宰相”,包括几个武将出身的,都很有学问。隋唐开始以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之后,潍坊的“宰相”几乎全部是状元或进士出身,靠自己的真才实学走上仕途的。最牛的当属北宋三人:王曾24岁考中状元,明镐23岁考中探花,吴奎16岁考中进士。官方正史的传记,历来大都只记载生平事迹,一般不涉及人物的模样。凡是涉及到的,肯定就是有特点的。比如,伏湛“容貌堂堂”,王猛“瑰姿俊伟”,王曾“眉目如画”,刘国杰“貌魁雄”,唐瑾“身长八尺二寸,容貌甚伟”,任昉“身长七尺五寸”。
五代十国时期潍坊出的宰相最多 历史上,宰相有几十种称呼,为了便于理解,按习惯统称为宰相。目前能查到并且确认的潍坊“宰相”,至少有51人,具体如下: 春秋时期的晏弱、晏婴;西汉的公孙弘、郑崇、师丹、诸葛丰;东汉的伏湛、伏恭、牟融、周泽、孙朗、滕抚;三国时期的孙邵、是仪、滕胤;十六国时期的王猛、王永、王休;南北朝时期的任昉、刘杳、唐瑾、崔亮;唐朝的崔圆;五代十国时期的刘鄩、刘遂清、夏鲁奇、苏禹珪、孙晟、韩熙载、郑珙、赫铎;北宋的张宏、王曾、明镐、吴奎、赵挺之、侯蒙;元朝的王文统、刘国杰、普颜不花、李庭、张禧、王通;明朝的马愉、刘珝;清朝的刘正宗、冯溥、孙廷铨、刘统勋、刘墉、陈官俊。 上述宰相中,关系为父子的有晏弱、晏婴;王猛、王永、王休;刘统勋、刘墉。关系为叔侄的有刘鄩、刘遂清。 还有一些生前没有担任这一职务,但是贡献很大,死后被追赠为宰相的重臣,暂不涉及。 最多的是五代十国(907-960)时期。当时小朝廷林立,是不是人的都建国家当皇帝。不到60年的时间,北方有“五代”,南方有“十国”,所以宰相忒多。其次是重用文人的北宋。元朝、清朝也不错,尤其是清朝诞生了刘统勋、刘墉父子宰相。 具体数字是:春秋时期(齐国)2人,西汉4人,东汉6人,三国(吴国)3人,十六国3人,南北朝4人,唐朝1人,五代十国8人,北宋6人,元朝6人,明朝2人,清朝6人。
青州出了12名宰相为各县市区之最 历史上行政区划多变,人物的籍贯也随之变化。按照现在的县市区划分,诸城有点儿亏,原属诸城的宰相刘统勋、刘墉就成了高密人。 最多的首属历史上的“移民城市”青州,一共出了12名宰相。其次是高密、安丘、昌乐。高密有“千古一相”晏子。至于公孙弘、王猛,究竟是昌乐县我还是寿光市人,长期以来各有说法,应该都是目前的昌乐县人。 东汉的孙朗、五代十国的韩熙载、北宋的吴奎,史载都是“北海人”,但究竟属于现在的哪个县还不清楚,姑且列入潍城区。目前暂未发现出过“宰相”的,只有昌邑。
他们大都是高“学历” 潍坊的宰相,包括几个武将出身的,都很有学问。隋唐进入科举时代,考中状元、进士的不必说了。就是在科举制度产生以前的几位,比如晏弱、晏婴、公孙弘、郑崇、师丹、伏湛、牟融、周泽,也全都是饱学之士。特别是伏湛等人,堪称国宝级的大师。 隋唐开始以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之后,潍坊的宰相几乎全部是状元或进士出身,靠自己的真才实学走上仕途的。最牛的当属北宋三人:王曾24岁考中状元,明镐23岁考中探花,吴奎16岁考中进士。 潍坊的宰相中,有状元3名、榜眼(进士第二名)1名。 王曾是在1002年24岁的时候考中状元。这一年共录取38名进士。而且王曾还是史上少有的“连中三元”的状元,乡试考了第一名解元,会试考了第一名会元,殿试考了第一名状元。 普颜不花,1345年考中状元,“由国子生登右榜进士第一人”。元朝统治者很不够意思,实行民族歧视政策,科举考试也分为右、左两榜:蒙古人、色目人为右榜(元朝以右为尊),汉人、南人为左榜。 马愉考中状元的年龄也不算大。他20岁中秀才,26岁中举人,1427年32岁时考中了状元,是明清两朝543年之间,山东的10名状元之一。 1012年的宋真宗时期,安丘人明镐考了进士第二名,差点就成了状元。这年的状元是福建建安县人徐奭(shì),此人官至翰林学士、开封知府,不如明镐做到了副宰相。 潍坊的宰相中,有进士15名,其中最小的吴奎只有16岁。 唐朝的崔圆,是在唐玄宗下发文件,在民间海选搜寻隐士的时候,考中状元的。进士出身的苏禹珪,自己虽然是个进士,却培养了状元儿子苏德祥。为南唐小朝廷壮烈牺牲的高密人孙晟,也是“少举进士”,年纪不大就考中了进士。而被著名画家偷窥了隐私,画到了《韩熙载夜宴图》的韩熙载,也是进士。 潍坊的宰相长得不孬 官方正史的传记,历来大都只记载生平事迹,一般不涉及人物的模样。凡是涉及到的,肯定就是有特点的。 目前已知的,除了春秋时期的晏子,身高稍微谦虚一点;南唐的孙晟,稍微有点语言表达障碍外,潍坊的宰相,基本没有歪瓜裂枣的。甚至不乏堂堂正正之人,还有不少大帅哥。比如,伏湛“容貌堂堂”,王猛“瑰姿俊伟”,王曾“眉目如画”,刘国杰“貌魁雄”,唐瑾“身长八尺二寸,容貌甚伟”,任昉“身长七尺五寸”。 晏弱的尊容不详。按照一般的遗传规律,从他儿子晏婴的身高来看,估计不会是彪形大汉。 晏子,史载“长不满六尺”,纯低碳的、袖珍型的。但“浓缩的就是精华的”,身高马大的人往往“傻大个”,矮人都比较聪明,当然武松他哥除外。 公孙弘最雷人。高考面试时,71岁的他,在汉武帝眼里仍然“状貌甚丽”。汉武帝阅人多矣,啥样的帅哥美女没见过?竟然觉得老爷子“甚丽”,可以想象年轻的公孙弘,走在大街上时,交警会忙成什么状态。 伏湛乃是一表人才,“容貌堂堂”。在他被贬回老家时,南阳太守杜诗,向刘秀上书求情,在赞扬了他的很多优点后,还特意说了句“(伏)湛容貌堂堂,国之光辉”,把他留在朝廷也给您长脸啊。 ◎相关链接 宰相的其他名称 “宰相”的正式官名随着朝代的更替,名称也有所不同,出现过的名称有:太宰、太师、太尉、侍中、司徒、司空、纳言、仆射、将军、左丞相、右丞相、中书令、中书监、尚书令、大司徒、枢密使、三司使、内史令、御史大夫、中书侍郎、门下侍郎、录尚书事、尚书左丞、尚书右丞、同平章事、参知政事、军机大臣、内阁大学士、平章军国重事、同中书门下二品、同中书门下三品、同平章军国重事、少宰兼中书侍郎、太宰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尚书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