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总理”。字面解释,就是主持(宰)国家政务、辅佐(相)君主治理天下的人。 西汉丞相陈平说:“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 其实最早的宰相,并没有后来那么牛。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只是管理家务和奴隶的官员,并不参与国家大事。周朝既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管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相的本义是“相礼之人”,含有“辅佐”的意思。 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但历代以宰相为正式官名的只有辽代,其他朝代都另有官名,职权管辖范围各异,行使职权的方式也不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