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炳涛 有病人去世时,刘琼芳医生会亲手为死者合上眼,穿好衣服,默默送至电梯口。电梯门关上的那一刻,再深深地鞠一躬。为了她这郑重一躬,曾有死者儿女当即跪倒在地以表感激。别说是死者的儿女,就是作为读者的你我,当脑海里浮现出这样的镜头时,不也是感动得一塌糊涂甚至热泪盈眶?人都已经感动了,又怎会有闹事的念头? 自1955年参加工作到2011年7月9日因病去世,石家庄市第一医院原内科主任医师刘琼芳从医56年从没开过一张高昂的大处方,也未发生过一起医疗纠纷。她待病人热情体贴,特别为对方着想,当有病人去世后她总要送最后一程,亲手为死者合上眼,穿好衣服,深深地鞠一躬。 (本报今日A23版) 医患隔阂是个老话题,谈及这个话题时,人们往往喜欢追根溯源,把一切都归咎于“以药养医”的现行医疗体制。这个观点本身并没有错误,但医疗体制的转变绝非一朝一夕就能搞定,若是呆坐在板凳上空等那猴年马月才能发生的事,未免太过迂腐。其实在治本之策推出之前,还是大有可为的。 看一下刘琼芳医生的傲人业绩:从参加工作到去世,从医56年未发生过一起医疗纠纷。事先澄清一点,刘琼芳虽然医术高明,但绝非华佗在世无所不能,既有妙手回春之时,也有回天乏术的经历。之所以赢得患者的信任与尊重,靠的就是三个字:人情味。 打个比方说,对大便不畅的病人,她从不施用灌肠,而是亲自动手给病人抠大便;每当医患发生不愉快,矛盾随时可能爆发时,这位70多岁的老太太便伸手摸摸病人的脑门,轻轻拍一拍肩膀,再顺便安慰几句……几个简单连贯的动作下来,多么难缠的病人都能平静下来;有病人不幸去世时,她会早早来到病房,亲手为死者合上眼,穿好衣服,默默送至电梯口。当电梯门关上的那一刻,再深深地鞠一躬。 为了她这郑重一躬,曾有死者儿女当即跪倒在地,感谢这位慈祥的老医生。别说是死者的儿女,就是作为读者的你我,当脑海里浮现出这样的镜头时,不也是感动得一塌糊涂甚至热泪盈眶?人都已经感动了,又怎会有闹事、耍赖的念头? 医生是专业工作者,但专业工作不代表机械工作,它更需要人文关怀的精神。近年来医疗纠纷呈增多趋势,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许多医生缺乏人情味,没有同情怜悯之心,态度不比冷冰冰的医疗器械温暖多少,更谈不上与患者的有效沟通。于是,一旦发生误诊误治导致病人伤害,就容易点燃患方的不满情绪,进而引发纠纷。甚至规范操作下因救治无效造成病人死亡,都能引发患方的不满。 作为医院来说,其实误诊误治是在所难免的。早在2008年,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就曾发表博文称,实际临床中,医生误诊率达到30%,其中脑肿瘤的误诊率甚至在70%左右;即使是发达国家,误诊率也很高,譬如美国15%-40%之间,英国50%左右。虽然误诊率这么高,但如果医生自始至终都对患者和和气气,恐怕大多数人是不好意思闹事的。你能想象刘琼芳一辈子没出现过一次误诊吗?肯定不可能,但能够肯定的是,这些误诊都没引起纠纷。当然,可能大多数从业者做不到为病人抠大便、给遗体穿衣鞠躬等举动,但说几句暖人心的话总能办到吧。 也许有人会说,医患和谐要靠双方互信互谅,不能只让医生反思。诚然,患方许多时候也过于偏激、冲动,偶尔也有“医闹”从中挑拨,但有一点要搞清楚,由于医患信息的不对称,患者在送到医院的一刹那,已经成为了彻底的被动方,主动权握在医生手里。换句话说,医患关系咋样,基本得看医生咋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