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有一个大背景与“屋顶小学”、校车惨案相呼应。1993年,我国提出财政性教育经费在20世纪末达到占GDP比例4%的目标,但它至今都没有实现。十几年来,4%的目标已经与“再穷不能穷教育”一样成为了偶尔喊喊的口号。 近日,一组武汉灵智小学师生挤在居民楼顶上举行升旗仪式的照片成为媒体热点。武汉灵智小学是一所1999年成立的民办打工子弟学校。学校租用居民区的一幢四层小楼作为校舍,原本用来居住的房间改成了孩子们的教室,晾晒东西的屋顶成了孩子们的操场,当地居民称它为“屋顶小学”。(本报今日A23版) 武汉,一个正在如火如荼进行大建设的城市,5000多个工程遍地开花,市委书记阮成发因此被称为“满城挖”。这一切,都是为了实现“国际大都市”的梦想。正当领导们踌躇满志地为“国际梦”大展拳脚时,有那么一所小学却被遗忘在了城市的旮旯,那里的一切都挑战着你的想象:屋顶=操场,五个学生挤两张课桌,孩子们午休时窝在一起集体“通腿儿”…… 很明显,仅有一锥之地的孩子们与“国际梦”无缘,在他们的梦境里,追求的或许只是一个真正的操场,一张宽敞的课桌。 难道“屋顶小学”真的被世人遗忘,又或者武汉市的领导们从未听说过这儿?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小学成立12年以来屡有媒体聚焦,在全国大多数报刊中都露过脸,每次报道都会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但奇怪的是,当地政府却听之任之,不改善、不疏导、不分流,任由孩子们继续挨挤。对此我们真的很疑惑,究竟是当地财政吃紧无暇顾及这所小学,还是区区一所小学根本就入不了他们的法眼?如果是缺钱的话,那么究竟又有什么事情比冠之以“百年大计”的教育更值得先去投入?是的,武汉的高楼越来越多了,越来越有“国际范儿”了,但毫无疑问,只要看到那座蜷缩在屋顶上默默运转的小学,一切国际化都将被打回原形。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武汉对待教育的态度是全国多数城市的缩影。否则就不会有无奈拿棺材当板凳给孩子用的小学;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坐在危楼里上课的学生;否则就不会有一起起刺痛国人眼睛的校车惨剧。就拿16日那起校车事故来说,19个孩子离去了,多么惨痛,多么悲哀!每一起校车惨剧都伴随着超载,这次的不同之处是超载后又撞车了,校车与货车的碰撞,后果可想而知。但如果这些孩子乘坐的是美式校车,恐怕境遇就大不相同了,2006年11月,在美国印第安纳州首府波利斯,一辆素以彪悍著称的悍马撞上了停在路边的无人校车。结果,悍马半个车体粉碎,校车却安然无恙。做这个对比没有别的目的,只是想说一点感慨:当我们一切都在与国际接轨、城市都在向“国际化”迈进的时候,为什么不把孩子的安全也纳入到接轨的计划中呢?我们没有那个实力?不可能,看看每年过千亿元的公车消费,你会发现购买校车那点小钱实在不足挂齿。 有一个大背景与“屋顶小学”、校车惨案相呼应。1993年,我国提出财政性教育经费在20世纪末达到占GDP比例4%的目标,但它至今都没有实现。十几年来,4%的目标已经与“再穷不能穷教育”一样成为了偶尔喊喊的口号。现在国家把这个目标的达成期调到了2012年,还有一年了,能否实现还真叫人担心。 真的很奇怪,现在大家都说孩子是块宝,是“花朵”与“未来”,可为什么一切讯息都与此相反呢?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