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评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
 
标题导航
对教育,还要亏欠到何时
内举不避亲,为何无人信
2011年11月1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内举不避亲,为何无人信



  □杨朝清 

  作为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安徽宣城市泾县近年来的高考成绩并不十分理想,最近一次出现考上清华大学的学生还是在8年前。今年泾县中学获得了一个2012年清华大学自主选拔“新百年自强计划”推荐学生名额,经过选拔最终入选的学生正是校长的儿子,这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争议。接到学生家长的反映后,泾县教体局表示将对此事展开调查。
        (11月17日《新安晚报》)
  对于一些偏远落后地区来说,清华大学“新百年自强计划”的推荐名额犹如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令人欢欣鼓舞,激动万分。可惜的是,“馅饼”既不大,也不多,只是“一根独苗”,很多人也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及。在僧多粥少的格局下,稀缺资源的分配自然就格外引人注目了。
  待到名单公示,校长之子入选的消息不胫而走。一经传出,就像投入河流中的一枚石子,立刻激起了舆论的朵朵浪花。公众的纠结点,显然不止表面的热闹和喧嚣,而是背后的现实拷问和制度思考。
  公众质疑的焦点无外乎两个:一是制度设计是否合理,泾县中学“因地制宜”地对清华大学的计划进行了修改,将报考资格限定为理科生,是否看碟下菜、别有深意?二是执行操作中是否公平公正,人们担心评选过程中存在着“猫腻”,担心校长之子凭借身份优势和关系网络“近水楼台先得月”。
  对此,学校方面也给出了积极回应。首先,校长之子并非草包一个,而是出类拔萃的精英,基础学业成绩一直排在全年级第二名,在其他方面也表现优秀,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其次,评选过程是公平公正的,既有学校评审委员会的三名固定的负责人,也有随机抽选的教师参与。
  双方各执一端,似乎谁也说服不了谁;而事实尚未查明,真相尚未厘清。校长之子“内举不避亲”,也许只是个例,不必夸大其词。但背后的质疑声与不平情绪,却像是观察社会心态的一面镜子——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让公平渐行渐远;暗箱操作的大行其道,让社会信任日益稀薄……倾听民意,正视舆论场域中的不满,推动公平的回归、道德的发力、心态的磨合,才能消除公众的“相对剥夺感”,才会让信任这一社会资本不断增值。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