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炳涛
既然是国家标准,那就应该体现全民意志而非某几个商人的意志,要知道,它背后不仅仅是利益问题,更是官方的公信力问题。从乳业巨头“绑架”国标这件事我们可以得出两点反思:制订国标也需一套国标来规范;制订过程也该严格监管。 据参与乳品标准制订的专家表示,乳品新国标初稿由蒙牛、伊利及光明集团等起草。专家讨论后的送审稿中,菌落总数、蛋白质含量这两项关键性标准在国标出台前被“莫名”推翻,取而代之的是“一夜倒退25年”的新标准。专家呼吁卫生部公开会议纪要,让公众了解订标过程。 (本报今日A23版) 离奇的结果背后定有离奇的缘由,乳品国标一夜倒退25年也不例外。三大巨头起草初稿已然很具惊悚效果,专家修改后的送审稿形同作废更令人目瞪口呆,把这一切稍微糅合分析,之前流传的“大企业绑架国标论”便得到了印证。 行业巨头“主导”产品的国家标准,这是一件相当诡异的事情。因为它能直接把商人的意志转化为公共意志,影响千千万万人的生活。倘若这几个巨头颇具社会责任感那还好说,万一他们心怀不轨,把某种可耻的企图掺入到国标中,那可就糟糕了,如此一来,商家宰人会变得理直气壮,老百姓挨宰也没法儿说理了。 结合旧事来看,乳业巨头们的社会责任感显然不及格。2008年三聚氰胺毒奶丑闻发生时,无论蒙牛、伊利还是光明,都不是清白之身,要知道,不在牛奶里下毒根本就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对着一帮连基本道德都缺失的家伙大谈社会责任,其搞笑度无异于对牛弹琴。 基于此,乳业巨头们“绑架”国标后放宽菌落总数与蛋白质含量的要求,使我们喝上“全球最差奶”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管我们怎么发牢骚,乳业国标已经制订,要想再行修改也颇为困难了。前车之辙,后车之鉴,此事让我们发现了一个原本不为人知的巨大漏洞,进而得出两点反思:制订国标也需一套国标来规范;制订国标的过程也该严格监管。 具体说来,国标的起草、论证、出台过程都应该加以完善并使之程序化。行业巨头或许可以参与国标的起草,毕竟他们对整个行业的运作情况颇为熟悉,但草稿应该及时向社会公布并征求意见;论证过程不该只有相关部委、行业协会、行业巨头和研究机构参加,消费者的声音也应该加入进来。道理很简单,产品国标影响最大的两个群体就是企业与消费者,他们都应该享有话语权,如此才能公平博弈,假如消费者只能等到国标出台后才说“哦,这样啊”,此种国标就难逃偏帮企业的嫌疑;另外,全程都应公开透明,并由监管部门予以监督,防止出现乳品国标中的“莫名”推翻现象,对发现的腐败行为应严惩不贷,以儆效尤。 国标国标,既然是国家标准,那就应该体现全民意志而非某几个商人的意志,要知道,它背后不仅仅是利益问题,更是官方的公信力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