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评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推动文化大发展
 
标题导航
校车不是块待瓜分的蛋糕
考研需理性,不能只为无处安放的青春
看待“曲线回家”不要那么悲情
2012年01月0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考研需理性,不能只为无处安放的青春
王传涛



  1月7日,2012年硕士研究生考试举行,全国共165.5万名考生参加,全国考研人数连续第三年增幅超过10万人。分析认为,研究生教育的不断扩招和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攀升是导致考研人数居高不下的原因。
            (本报昨日A7版)
  又到一年考研时。同样的火爆程度,同样的高增长率。一个奇怪的现象是,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暂时出现了降温的景象,而研究生考试却依然热得烫手。公务员考试降温之后,媒体评论指出,现在的大学生就业已经渐趋理性。然而,就考研的火爆程度而言,断言大学生就业趋于理性还为时较早。更多的,笔者在持续的“考研热”中发现了其中的“不理性”。新闻中说许多考生只是来“打酱油”的,这更反映出了大学生在面对就业时的迷茫与盲从。
  曾经,考研是神圣的、高雅的,是伴随着那些未曾完成的学术理想和人生抱负,由大学生们自由选择的一种从业方式。考或者不考,绝对不会成为一个纠结的人生问题,而只代表了两种价值追求和人生选择。可是,现在的考研却成了另外的景象,为了逃避明年的就业,为了三年研究生生活之后获得所谓的“重生”,为了使自己目前的人生不至于流落街头,为了让无处安放的青春找个落脚之地……
  可是,考研真的就能避开就业难题吗?学历与就业率之间有没有必然的联系呢?就算今年有幸考上研究生,三年之后,还不是一样得回归现实到处找工作?现在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是,就业率与学历“倒挂”的现象已经十分明显。以河北省为例,2011年9月发布的《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显示,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已经连续3年出现学历与就业率“倒挂”的现象了,研究生的就业率垫底,为55.27%,本科、专科生的就业率较高,都高于75%。足以见得,考研不一定就能帮助大学生完成就业,还有这样一种风险——就业的机会越来越少了。
  在就业关口上,一味地责怪教育部门“为什么老是在扩招”是徒劳无益的。大学生们还要往前走,无论是去就业,还是去读研;无论是回到老家,还是背井离乡。但是,无论选择哪一条路,都需要“理性”二字。无处安放的青春,也注定会找到本属于自己的那个“萝卜坑”。对于那些不为学术而考研的大学生,笔者有以下的劝告:及早地准备就业、努力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尤其要学会一技之长,才可能不在就业大潮中随波逐流。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