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位于寒亭区高里街道东南孙村的燕福墓。邵帅 摄 |
|

|
|
燕福上了台,闺女媳妇跑掉鞋 燕福(亦作彦福或延福),原名孙作楫,寒亭区南孙乡东南孙村(现为寒亭区高里街道东南孙村)人,生年说法不一,一般定为1890年。是清末民初誉满鲁东的著名京剧花旦。由于戏演得太好了,致使许多人只知其艺名,而不知其真名。就像有“活武松”之誉的著名武生盖叫天一样,极少有人知其真名为张英杰。 燕福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10岁随父母到诸城谋生,常住泊里大友家村。燕福虽然是穷人家的孩子,但聪明伶俐悟性很强,从小就模仿唱戏的腔调和动作。据说燕福拜一名尤姓老者为师,经过三年苦学,出落成一个相当出色的旦角演员。他尤其练成了一幅好跷工,踩跷走场如行云流水一般。 燕福学习期间就崭露头角,演出后名气越来越大,应邀到各水旱码头演出,不仅在潍县一带,还到蓬莱、烟台、青岛、济南等地演出。在给班主效力三年(唱了三年不拿报酬的戏)后,便返回潍县,不时地搭零班演出。后来北京的京剧艺人李万隆来潍办起了颇有名气的四喜班,燕福应邀加入。 燕福虽是文盲,但凭着硬拼死记,竟掌握了三百多出戏。所到之处大街小巷,四乡八疃争看“燕福”。当时虽没有“追星族”的叫法,但人们看燕福的戏,比现在的追星族还狂热。曾广泛流传的“燕福上了台,闺女媳妇跑掉鞋;燕福下了台,男女老少两边排”的民谚,就充分说明了人们把燕福当作偶像崇拜的程度。
梅兰芳被折服,自称是“学生” 1926年,山东军务督办张宗昌在老家掖县为其父祝寿,办堂会戏。老爷子爱看旦角戏,特地从北京请来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等名旦及余叔岩等名生,在戏楼演出,有包厢雅座,主要是给老爷子和贵宾看。外面另搭戏台,让众乡邻观看,“与民同乐”,实际上是打对台。一台是京角,一台是从烟台青岛请来的名伶。不料烟台青岛名伶打炮戏即败下阵来,情急之中即请来燕福压阵,燕福果不负重望,他的《双合印》,一开场就把观众给征服了。 说来也巧,那天梅兰芳唱完戏,卸妆后穿便服出来透气,恰见燕福在演这出花旦戏。演的是一位柔弱少女,深夜独闯奸臣李良太师府,水牢中搭救忠臣之后白公子的故事。他把少女极度害怕、羞涩和着急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他那崭露的小脚,不仅身轻如燕,跌扑自如,且能在台上瞬间解开裹脚,出现天足,眨眼裹上软跷,成为三寸金莲,功力娴熟,令人眼花缭乱。加之他那俊美的扮相,婀娜的身姿,委婉的唱念,令观众着迷了。梅兰芳看在眼里服在心里,打听到这个人是潍县的燕福。他回京后写了一封亲笔信给燕福,盛赞《双合印》,署名是“学生梅兰芳”。
京剧团里说戏,提携年轻演员 家乡解放后,人民政府对文化事业非常重视,对老艺人尊重有加,燕福等一大批伶人由下贱的戏子成了新社会的主人。燕福被聘为县、市京剧团的艺术顾问,指导教师,负责教授青年演员,尽管他年老又不识字,记忆力却特别强,不仅对每一剧的唱腔、念白记得丝毫不差,就是每一台步,细微做功都非常清楚,在他的苦心教导下,年轻演员们学会了许多花旦戏。 在到潍县胜利京剧团“说戏”期间,他发现了年轻演员王再萍艺术水准极高,大加赞赏,团长连说二人有缘,爱才的燕福收王再萍当了义女。老戏骨燕福细心指点,王再萍深得真传。 尽管燕福离开我们已经50多年了,但他赢得的“潍县梅兰芳”美誉,却一直流传在民间。 张德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