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版:走进潍坊京剧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潍县梅兰芳”燕福
“活张飞”王永祥
2012年01月1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活张飞”王永祥
  王永祥 本报记者 付东升 供图 本报记者 齐文 翻拍




与尚和玉同台,演张飞轰动京津
  王永祥,原籍山东广饶王家道口村,生于1877年,故于1955年。因为早年家境贫寒,王永祥随父母逃荒至山东掖县,六岁进入掖县西由村京剧科班学戏,先习武生,后改为花脸。1900年,13岁的王永祥便随戏班到烟台演出,因其嗓音洪亮,扮相佳,慢慢在烟台走红。此后,王永祥便在此安家,一直在烟台唱戏教徒。在烟台期间,王永祥结识了当时京剧界的众多大腕名家,其中,和号称金霸王的名净金少山关系最为密切。上世纪二十年代初,金少山到烟台等地演出,与同唱花脸的王永祥结识,二人一见如故,遂结为异姓兄弟。此后,金少山一直称王永祥为二哥。
  随着在烟台的名气越来越响,王永祥经常受邀到外地演出,李万隆的四喜班是潍县当时较有名的戏班,王永祥常搭班演出。
  有一次,王永祥到北京和天津与武生泰斗尚和玉同台演出《两将军》,王永祥饰演张飞,因嗓音洪亮,扮相洒脱,与尚先生配合默契,一时轰动京津两地,尚先生称誉他为“山东圣人”、“活张飞”。从此“活张飞”之名不胫而走,南北京剧同行皆知。当时王永祥的代表剧目有《芦花荡》、《九江口》、《金钱豹》、《盗御马》等。
牢房中坚决不说抗日弟子下落
  1938年,日军侵占山东烟台,王永祥当时在烟台教的两名徒弟因积极参加抗日活动被日军通缉。日军抓不到这二人,便不分青红皂白把王永祥抓进日伪军大牢,逼其交待两名徒弟的下落。王永祥始终没有向日军透露二人的下落。
  就在王永祥入狱期间,烟台当地的票友积极奔走,寻找各种关系,希望能够将王永祥救出狱。他们筹资为王交纳了保证金,王永祥才得以出狱。此后,王永祥这两名徒弟一直没有音信,直到1948年潍县解放,其中一名王姓的徒弟时任解放军某部旅长,千方百计打听到王永祥的下落后,师徒才得以再度相见。
迁往潍县定居,培养徒弟成才
  出狱后的王永祥和戏班在烟台更加难以维持生计,便有了到外地谋生的打算。因为当时京剧在潍县有非常好的发展和市场,王永祥便决定迁到潍县。1938年,王永祥举家迁往潍县东关定居,成为永乐戏班台柱子。
  王永祥在永乐班子里属于“师爷”级的人物,不少演员都是他的徒弟。王永祥课徒甚严,并以“打戏”闻名。在舞台上,他擅长饰演《三国》里的张飞,戏到高潮处,王永祥声震戏院的一声“海底翻”至今被票友称道。
  台下的王永祥一袭黑衣,清瘦干练,像个潍县商人,没有半点台上“活张飞”的影子。一次在固堤街上,一群小孩子在王永祥身后搞了个小小的“恶作剧”,朝着他齐声高喊了一声“哇呀呀”后便拔腿就跑。听到小孩们的喊声后,王永祥回头一看,笑着向跑开的孩子们伸出了大拇指。
  王永祥共收过9个记名的徒弟,其中要属二徒弟石铁良和五徒弟管凤云名气最大。石铁梁解放后进入解放军总政治部京剧团,该团后改名为中国京剧四团。1958年,剧团整编到宁夏,改为宁夏京剧团,石铁梁曾任宁夏京剧团副团长。在9个徒弟中,至今健在的只有五徒弟管凤云和关门弟子王舒钰。管凤云九岁拜王永祥为师,十三岁便登台献艺,是齐鲁梨园著名的女老生。今年已经91岁高龄的管凤云曾任博兴京剧团业务团长,她主演的《打登州》、《连环套》、《群英会》、《定军山》等剧目深得著名剧作家马少波赏识。
本报记者 付东升(作者系王永祥曾外孙)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