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评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焦点
 
标题导航
让“恶意欠薪入刑”势头更猛些
“七成人不愿回家”是个伪命题
春晚,拥抱民意才能赢得敬意
电视主持人请注意言论底线
2012年01月1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春晚,拥抱民意才能赢得敬意
杨朝清



  近日,从央视春晚剧组获悉,为了更多地体现开门办春晚的亲民态度,在龙年除夕夜的现场观众中,将出现一些普通人的身影,包括“信义兄弟”孙东林、“暴走妈妈”陈玉蓉、“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洗脚妹”刘丽、“最帅交警”孟昆玉等。     (1月15日《楚天都市报》)
  春晚承载着万千家庭的团圆梦想,从一个简单的文艺晚会,上升为一个文化符号,成为春节一道必不可少的“文化大餐”。不看春晚,老百姓总觉得春节少了点什么。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味蕾也越来越挑剔,需求层次也越来越高,也越来越会表达观点。这一切,都不可避免地与春晚那相对缓慢的改革发生碰撞。屡见不鲜的陈旧面孔也好,无处不在的广告植入也罢,都成为老百姓发泄不满情绪的“出气筒”,饱受争议。
  俗话说,“众口难调”,数以亿计的观众,五花八门的口味,导演也好,演员也罢,都不可能徒劳地去调配所有人的口味。但这并不意味着春晚剧组可以自说自话,将舆情民意搁置在一边,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设计春晚。毕竟,民意是检验春晚的唯一标准。民意分流在所难免,但主流民意依然存在。
  因此,一方面春晚剧组要顺应民意、坚持改革,另一方面民众要以包容精神来回应和支持春晚剧组的积极尝试和有益探索。“开门办春晚”,就是春晚剧组拥抱舆情民意的一种举措,它不是冠冕堂皇的口号,也不是坐而论道的表演,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从去年春晚的“旭日阳刚”“西单女孩”“农民工街舞团”,到今年春晚“最美的普通人”,春晚向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敞开了胸怀,伸开了双臂。不论是生死接力、替兄送薪的“信义兄弟”孙东林,还是奋不顾身、勇救坠楼女孩的“最美妈妈”吴菊萍,抑或是苦于生计却又捐资助学的“最美洗脚妹”刘丽,他们是无数人的圆梦代表;他们的身后,还站着许许多多和他们一样的平凡人。
  春晚的全称是“春节联欢晚会”,其核心含义两个。一是联合,既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既要咸淡对位,又要雅俗共赏;既要释高台教化,也要展民间幽微,杂糅而不失特色。二是互动,春晚既是一个展示平台,更是一个互动平台。春晚只有放下“身段”,真心实意地拥抱民意,主动缩减与老百姓的连接距离,才能在互动中收获民意,才能赢得人们的敬意。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