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解决科技创新之前,必须实现思想层面的创新——无论是农民本身,还是各级决策者和执行者,以及社会公众,都应改变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看法,改变三农相对弱势的地位,如此农业科技创新之路才会有处落地。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1日,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9个中央一号文件由新华社受权发布。文件包含“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市场流通效率,切实保障农产品稳定均衡供给”等六个部分共23条。 (2月2日《新京报》) 无农不稳,尤其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近14亿人口的大国,优先发展农业不仅是一个民生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正是因为如此,从新世纪以来,中央连续出台了9个一号涉农文件,体现了对农业问题的重视。就时下来看,这种重视仍会得到延续。 农业发展的前途和方向是走现代农业之路,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路径。但实现创新,必须“以人为本”,若没有相应的农业技术人才作保障,甚至连基本的劳动力都不足,那么农业创新就只能成为空话。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1年末中国城镇人口达6.9亿,城镇化率数字达51.27%,意味着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中国的城镇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如果加上户籍尚在农村的大量农民工和外出务工人员,留在农村的劳动力就相当有限。事实上也是如此,在农村留守一族中,多是老人和孩子,很多村十去六七甚至更高。 现在的问题是,越来越多的农民二代,甚至三代已经完全对农业提不起兴趣。一方面是受传统的农民和农村地位的影响,“跳龙门”的思维习惯还没有得到改变;相比于欧美国家,农民受到尊重更多只是纸面上的,使很多人对农民这个职业没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另一方面,农业的弱势以及过低收益,无以激发起干业创业的激情。如果种粮种地无利可图,甚至还会亏本的话,谁又会对此保持热情与兴趣呢? 尽管每人的解读不同,但解决“无人耕种”却是一个无以回避的问题。对此,农业部发言人在解读一号文件时也提出,谁来种地已成严峻问题,为此,在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进一步提高粮价、加大投入和培训的基础上,还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必须在人才培养、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上下功夫,使农业产业收益有更大的提升;其次,应当在加快土地流转、培育种养大户上下功夫,并给予其技术层面的指导和扶助,使农业发展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另外,国家应当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使社会资金向农业和农村流动,使农村土地农场化和工业化,造就新型农场主和新型农民,以此来解决无人耕种的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在解决科技创新之前,必须实现思想层面的创新——无论是农民本身,还是各级决策者和执行者,以及社会公众,都应改变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看法,使全社会在思想上真正重视起来,并对实现农业创新有所付出和行动,在全社会营造一种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改变三农相对弱势的地位,如此农业科技创新之路才会有处落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