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著名民间科普组织“科学松鼠会”成员、哈尔滨医生李清晨发表文章《警惕洋骗子对我国恶性肿瘤病人的欺诈》,将“美国抗衰老医学科学院中国代表处”以及“抗瘤酮”推上风口浪尖。 (2月2日《西安晚报》) 事实证明,李清晨医生的质疑并非无的放矢:一是,所谓“抗癌神药抗瘤酮”实际上还处于二期临床阶段,无论根据美国还是中国的相关法律,都不符合上市推广的标准,而实际上,“抗瘤酮”在美欧药监机构都“无迹”可查;二是,该机构只是一个民间机构,根据我国的相关规定,其代表处是不得开展经营活动收取费用的。 既然事实确凿无疑,为何“洋骗子”还能大行其道?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的监管往往形同虚设。尽管我们有严格的管理规定,但归根结底都需要具体的“人”来执行。其实,我们可以在其注册“分身公司”、开通微博、开设网站时严格把关,事后再加强监管,但事实却是,该机构的中文网页存在大量不实宣传。 “洋骗子”正是认准了所谓的监管只是个“稻草人”,才敢于肆无忌惮地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圈钱牟利。其实,不独“美国抗衰老医学科学院中国代表处”在中国大行其道,近年来,有关于“洋骗子”的报道层出不穷,比如家乐福“虚标价格”、“毒苹果”事件、康菲石油“渤海溢油事故”等等,这些事例无一不是因为看上了中国监管疲软这一漏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