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夕清晨,一名来自南京跟随父母到美国旅行的4岁男童,在纽约-13℃的暴雪中裸跑,被网友称为“裸跑弟”。近日该段视频引发关注,网友对这种极限教育方式褒贬不一。孩子的父亲何先生表示儿子是早产儿,曾被告知未来可能脑瘫痴呆,遂制定残酷的“鹰爸”式训练计划让其健康长大。(2月6日《扬子晚报》) 同先前的“狼爸”“虎妈”一样,“鹰爸”的另类教育方式也迅速成为社会焦点。虽然没有考上哈佛、北大的辉煌,但这个孩子的优异表现已足以令“鹰爸”感到骄傲,令公众感到羡慕:完全看不出早产儿的痕迹、体质非常好、记忆力超群、智商高达218、4岁就去小学旁听等等。 不过,“鹰爸”教育模式只可借鉴,不可盲目复制。诚然,对孩子进行循序渐进的体能训练,甚至适当地“冻一冻”,对增强孩子的抵抗力是很有好处的,但并非适用于所有的孩子,具体还要看其适应能力和体质而定。就“鹰爸”而言,采取极限训练方式有其特殊的情况。一方面,作为早产儿,“裸跑弟”先天严重不足,要赶上同龄人的成长步伐需要后天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另一方面,何先生本身从事过教师,有相关专业知识,再加上孩子的母亲做全职太太一心照顾孩子,这就保障了“鹰爸”教育能够因人制宜,循序渐进,灵活调整,更好地符合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规律。 可怜天下父母心。从“狼爸”“虎妈”到“鹰爸”,每个教育案例的推出,都能牵动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敏感神经。不过,在为他人的成功心潮澎湃的同时,我们的头脑更要保持冷静,不能一味地盲从。今天模仿“狼爸”,憧憬“一天三顿打,孩子进北大”;明天跟风“鹰爸”,期待“冻一冻,更健康”,只能让我们邯郸学步,迷失自我。家庭教育是非常个性化的艺术,家庭环境和孩子天赋不同,需要的教育方式就不同。同样是学习知识,有的孩子适合“棍棒教育”,有的孩子则需要“激励教育”;同样是极限训练,有的孩子能激发出潜能意志,有的则可能催生出逆反心理。 在学习“鹰爸”之前,不妨先想一想,自己的孩子是不是鹰。别忘了,除了鹰之外,还有更多的鸟儿以自己的方式学会了飞行,在蓝天下展翅翱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