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评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聚焦消费安全
 
标题导航
药品过度包装,这个病该咋治
“求爱不成毁人容”不只是法律问题
地面沉降警示粗放式用水难以为继
冷清的“银发市场”背后有真问题
2012年02月2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求爱不成毁人容”不只是法律问题
张玉胜



  安徽省合肥市17岁少女周岩因拒绝同校男生陶汝坤的求爱,遭到对方泼洒打火机油焚烧毁容,周岩的面部、颈部、胸部严重烧伤,一只耳朵也烧掉了。微博爆料,陶汝坤父母分别为合肥市审计局和规划局干部。(本报今日A20版)
  一个清秀靓丽的花季少女,竟因拒绝同校男生的求爱而惨遭毁容,人们谴责肇事者、同情受害人,要求司法部门严惩凶犯、伸张正义的呼声当在情理之中。但这起荒唐而残暴的案件不只是法律问题,背后折射的社会现象更不容忽视,应当引起公众的强烈关注与反思。
  首先,某些孩子“惟我独尊”的畸形心态亟待矫正。对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少年一代而言,长期以来众星捧月般的溺爱,早已让其形成了处处“以我为核心”和凡事有求必应的虚荣与任性,耐错能力的缺失和对“遭拒”的不适导致了他们人格的缺陷。在陶汝坤看来,既然“看上”了女同学,她就必须无条件接受“求爱”,更何况其拥有“官二代”的优越感,尽管这只是他一厢情愿的单相思。这里,既有家庭教育不当的原因,更有社会环境的影响。尽管陶父通过微博表达了“教子无方”的反省,但其以“取保候审”作为继续向受害人支付医疗费附加条件的做法本身,就是其家教不当的佐证和缺乏“承担责任”诚意的表现。而对未成年人的过度“保护”和科学引导的缺失,是不利于孩子的心智发育的。  
  其次,“恶意报复”的扭曲世风贻害少年。从陶汝坤在施暴过程中不停叫嚣“去死吧”的狂妄行为,人们不难窥测其难以自控的强烈报复欲。坦率讲,在时下社会里,无论是充斥荧屏的影视作品还是现实生活的耳闻目睹,人们都不难找寻“报复伤人”的事例。在一些人的心目中,无论是面对负面的曝光还是丑行的败露,当事者往往不是采取直面正视、弃恶从善的正确态度,而是千方百计地掩饰狡辩甚至打击报复,这已成为国人浮躁的重要标志和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社会怪相。这种理性缺位和责任缺失的意识无疑是阻碍和谐社会建设的最大毒瘤。因此,培植包容理性的国人心态和对恶意报复的“零容忍”遏制,无论是对扭曲世风的匡正还是对孩子心智的塑造,都具有十分紧迫和深远的重要意义。
  所以说,“毁容”案发生在孩子身上,最需要吃药的却应该是家长和社会。杜绝此类惨案的发生,不仅需要让肇事者依法付出应有的违法成本,更需要社会的每一个成员以责任担当和善待他人的理智表现,为浮躁社会“灭火”除恶。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