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评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从教材的广告味中能嗅出什么
食品安全监管者更应有“潜伏精神”
还要多少投诉才能推动宽带提速
一语惊人
2012年03月1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食品安全监管者更应有“潜伏精神”



  □李英锋 

  央视记者以“无间道”式的卧底拍摄方法,深入到生产第一线,打入多家企业内部,以打工或体验的方式,搜寻并掌握第一手的事实与证据。由此,今年的3·15晚会上,多家“行业巨头”、多种违法乱象遭到曝光。              (3月17日新华网)
  作为一名基层的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笔者有些脸红,因为,并非专业监管人员的央视记者通过执着的努力揭露了很多见不得人的食品生产经营“隐私”,而这些“隐私”并没有被日常的执法监管所发现。
  记者们的调查方法其实并不复杂,就是应聘到食品生产经营或餐饮服务企业打工,但这一方法却收到了奇效。记者为了食品安全能够耐着性子潜伏在企业几个月之久,不惜干一些苦脏累差的活,有的记者连春节都没能回家,这种精神值得敬佩,也很值得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学习——记者们能潜伏到企业掌握很多第一手资料,监管人员更应有点“潜伏精神”。
  在食品领域有不少龌龊的潜规则,更有甚者,有的经营者为了逃避监管,用上了谍战剧中才会有的“代号”“暗语”“反跟踪”等手段。显然,食品违法生产经营活动越来越隐蔽,通过正面的执法巡查很难发现个中藏得很深的“猫腻”,很难抓住某些狡猾经营者的把柄。而要对付不法经营者的“代号”“暗语”等手段,尽可能多地揭开食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面纱,监管者不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做些“地下工作”,采取一些诸如“潜伏调查”之类的秘密调查手段。当然,鉴于本地企业对本地监管者一般都比较熟悉,监管者可以采取“异地交叉潜伏”或“线人潜伏”等方式,相信如果监管者能够拿出央视记者在一家企业潜伏几个月的劲头,就没有什么破解不了的“代号”或“暗语”,就没有什么发现不了的潜规则。
  “潜伏调查”有助于监管者收集违法食品经营者的直接证据,可以有效弥补正面监管的不足,因为,凭借“潜伏调查”得来的直接证据就足以给案件定性,足以对当事人进行查处,而不必再用一些复杂的方法来收集证据。比如,当监管者潜入了地沟油的生产经营环节,取得了证据,就不需要检测做支撑,可以直接启动查处机制。当前,对于地沟油、病死畜禽(加工成肉馅、熟食等)、过期食品(改换标签后)等的检测还没有非常科学有效的方法,监管者不能等待,不能只会说“力不从心”,不能陷入“检测依赖症”,而是应该多动脑筋,多做些“潜伏调查”以及其他行之有效的调查,以人的主观责任心和汗水弥补监管的客观技术缺陷。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