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①志愿者们在植树。
②一位妈妈带着女儿在植树。 |
|
|

|
|
◎本报倡导绿化白浪河源头已六年,今年起定名“绿丝带行动” ◎昨日举行启动仪式,90多位志愿者在打鼓山植树750余株 3月17日,由潍坊日报、潍坊晚报、昌乐团县委、鄌郚镇政府、百大汽车园等十三家单位共同倡导举办的“白浪河源头绿色之梦‘绿丝带行动’”启动仪式在白浪河源头——昌乐县鄌郚镇打鼓山顶举行。来自我市各县市区的90多位志愿者参与了此次爱心活动,当天上午共植树750余株。 早在2006年,本报就与百大汽车园等单位共同策划组织了徒步白浪河大型考察活动。当时10名志愿者历时一周的时间,从白浪河源头打鼓山一步步走到了入海口莱州湾,考察白浪河整个流域的环境等,发现白浪河源头环境保护状况堪忧,倡导社会各界加强此处绿化,得到许多志愿者的积极响应。经过六年的努力,打鼓山又绿起来了。从今年起该行动被命名为“绿丝带行动”,以后年年举行。
爱心集结 自驾车来到打鼓山 3月17日,昌乐县鄌郚镇孟家峪村,平日里寂静的村子显得热闹非凡。临近中午,由32辆汽车组成的90多人的车友队伍浩浩荡荡地开到这里,每辆车上都有一个明显的“绿丝带行动”的标记,他们是来打鼓山植树的。 为了当天的活动,来自昌邑的王桂兰女士一家两天前就开始准备了:给车加满油,准备好植树的工具……“我们六点就起床了,老公和孩子都激动得没睡着觉。毕竟平时工作忙,能在周末参加这么有意义的活动不容易,机会也不多,所以全家都很用心。”王女士说。 车友们集合完毕后共同登上山顶,在简短的“白浪河源头绿色之梦‘绿丝带行动’启动仪式”结束后,大家纷纷带上事先准备好的工具便开始植树了。 真情播撒 “就像我们扎根潍坊” 市区的谭先生当天也是携全家前来播撒爱心的,不同的是,谭先生一家五口是祖孙三代。“我们老家是济南的,1986年由于工作调动来到了潍坊,这一待就是26年。有感情了,不想走了。”谭先生直起腰告诉记者。 这小三十年的时间里,他看到了潍坊经历的蜕变。如今,他的女儿也在潍坊成家,并给他带来了一个小外甥女。“我们对植树的理解或许与别人不同,种下的每一棵树就像我们的家一样,在地下生根、生长、茁壮。不管是在哪里,它们都能坚韧不拔的生活。这些年来,我们一共种了不下500棵树,看着这些树,就像我们一样在潍坊的大地上生根、成长。”谭先生的妻子说,为了潍坊这个第二故乡,她愿意在这里付出自己的努力。 深层意义 很好的环保教育课 市区的吴成钰可以算得上是植树能手,当天他一人就种了六棵树,记者问起他为什么这么卖力,他说:“其实每个人都想生活在充满生机的绿色中,没人种树,哪有人乘凉啊?”吴成钰种树特别认真,挖的每一个坑都要经过仔细测量,深浅、长宽都要达到标准。 来自市区的“王肥丫”(网名)女士也带着自己刚满3岁的女儿前来植树,她说:“为白浪河源头奉献上自己的一点爱心是我们每位公民的义务。”她还表示,来此的另一个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从小培养起爱护植物、关心环境的情操,虽然孩子年龄还小,尚不懂得什么叫保护环境,更不懂得环保的意义,但是通过大人们的行为,耳濡目染,让她知道身边的“绿色”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绿色回报 六年努力打鼓山又绿了 种植过程中,记者采访了本次活动的倡导者之一百大汽车园总经理韩钧。韩钧说,这里曾经风景如画,但是自上世纪50年代由于大炼钢铁,不少人走上打鼓山,把这里胸径50厘米以上的树都砍了拿去当柴火。而后,这里就成了滥砍滥伐的场所之一,到上世纪80年代,想在山上找到一棵碗口大粗的树都已经不可能了。直到2005年,这里过人高的植物都几乎看不到了。 2006年,潍坊晚报与百大汽车园等单位共同策划组织了徒步白浪河大型考察活动。“从2006年开始,这里再也不是原来的荒山野岭了,打鼓山又绿起来了。通过这6年来一批批志愿者的不懈努力,我们看到了成果,看到了爱的伟大。”韩钧说。 文/图 本报记者 王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