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生活记录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科研人员提取须鲸部分样本 |
◎欲做分子基因方面研究 ◎须鲸尸体已于前天掩埋 |
|
本报讯 4月29日,本报A3版以《昌邑海边搁浅两岁小须鲸》为题,报道了昌邑市柳疃镇辛安庄村的村民李涛在巡海时发现一头5米多长、2000多公斤重的大鲸鱼,经过昌邑市渔政管理站的工作人员确认是一头两岁的小须鲸。4月30日,国家海洋局第三研究所海洋珍惜濒危动植物研究中心研究员祝茜教授委派他的学生丁新彪来到潍坊,对这头小须鲸进行取样,为以后鲸豚保护工作提供资料。 4月27日,昌邑市柳疃镇辛安庄村的村民李涛在巡海时发现一头5米多长、2000多公斤重的两岁小须鲸,28日,市边防支队柳疃派出所的民警和昌邑市渔政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在海水里步行3公里,来到须鲸搁浅的海滩,用竹竿对其进行了固定。 4月29日上午,昌邑市渔政管理站的工作人员联系了潍坊学院生物学院、国家海洋局第一研究所等多家科研机构,咨询这头须鲸是否具有科研价值。没有得到需要科研的答复后,工作人员就让渔民对鲸鱼进行了掩埋。昌邑市渔政管理站副站长张春江介绍,如果须鲸的尸体曝露在外腐烂后会污染环境,所以必须进行掩埋,但是由于这头须鲸离海岸比较远,施工机械进不去,只能靠人工进行掩埋。如果再取样的话,只能重新挖开。 4月29日下午,国家海洋局第三研究所海洋珍惜濒危动植物研究中心研究员祝茜教授的学生联系了昌邑市渔政管理站,想要对小须鲸进行部分取样来做研究。4月30日上午11时许,祝茜教授的学生丁新彪来到了须鲸的埋藏地。丁新彪首先查看了须鲸被掩埋的体位,发现它是侧翻的,由于缺乏挖掘工具,所处位置机械也无法进入。他表示只能提取须鲸的部分表皮组织、肌肉组织和腹鳍样本进行研究。随后丁新彪取出切割工具,分别从须鲸的腹部、背部、舌头、以及腹鳍处提取了样本,并装入塑料袋内一一进行了标注。丁新彪告诉记者,动物死亡之后,细胞内的RNA(核糖核酸)等物质在一段时间内会迅速降解,而这头须鲸,尸体发现较早,并未开始腐烂,有可能还保留了部分RNA等物质,这对他们进行生物研究有很大帮助。丁新彪告诉记者,取回去的样本主要是做分子基因方面的研究,为以后的鲸豚保护工作提供资料。 “须鲸是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是不允许私自买卖或者捕猎的,就是尸体也必须经过有关部门的批准才能处理。现在这头须鲸意外来到昌邑,它的尸体能进行科研也算是有价值了。”张春江说。 (记者 陈旭 见习记者 曾辉)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