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既然医患关系是典型的卖方市场,挂号的工作人员也敢对患者大呼小叫就不足为奇——不高兴,那你到别家去。眼下而言,“不能等就走人”虽不动听,姑且也当做是另一种友情提醒——不仅提醒患者,也在提醒新医改的顶层设计。 日前,网友称深圳市儿童医院在挂号处张贴一张手写告示,“不管你是发烧、拉肚子、咳嗽或者手足口病,都要等6—8小时,如果你能等待就挂号,不能等待请去其他医院!”网友纷纷质疑该院的服务态度。该院负责人澄清,告示是工作人员擅自手写,已对其通报批评。 (本报今日A20版) 挂号处一张手写体告示,看得诸多网友义愤填膺。动怒的原因无非两个:一者,你既然是公立医院,自然当有个“为人民服务”的态度,就算心里没有、嘴上也得假装有,突然说得这么居高临下又直截了当,骄矜的心难免很受伤;二者,一刀切地排队要求本身也很荒唐,儿科急诊的发高热、严重呕吐腹泻,不立即处理必有诸多危险,且手足口病流行时期,人多最易被传染,一锅端地要求排队,医院的分流制度哪里去了?这是不是告诉所有患儿,死了也要排队? 擅自手写告示的工作人员已经被“通报批评”。义愤填膺之后回头想想,这招骂的告示何尝不是一种黑面的“友情提醒”呢。写不写,你排队都要几个小时,关键是很多患者及家属还未必知道要等多久,实在耗不起,早点找下家,未必不是个好主意,毕竟病情不等人。真正的问题是,为什么稍微好一点的大医院挂号如此之难?有数据显示,以北京为例,每年有近7000万外地患者进京挂专家号,而该市专家号全年不到180万个,换言之,就算这些医院全天24小时开放门诊,也满足不了四面八方的需求,在这种看病似打仗、挂号如春运、输液像是流水线的执业环境下,就医的“幸福感”只能是天方夜谭。 既然医患关系是典型的卖方市场,挂号的工作人员也敢对患者大呼小叫就不足为奇——不高兴,那你到别家去。专科医院就一家,不高兴也得赔笑脸。说起来都是患者迷信大医院的“过度消费”心理,这就好比面对国内奶粉被洋品牌蚕食的现状、动辄就是怪消费者崇洋媚外一样——只是,患者的就医心理是怎么错位起来的呢?高端医疗资源的高度集中,专科医生少之又少,又主要集中及垄断在大城市大医院,既然看病是省不了的奢侈消费,与其山寨货、不如去品牌店,这样的消费心理,何错之有? 新医改大旗呼啦啦风响,“不能等就走人”的狂傲要真正绝迹,无非两个“处方”:要么及早扭转“财政对公立医院的投入大约只占医院总支出10%左右”的现状,做大做强体制内的各色医院,均衡医疗资源;要么就是进一步打破垄断,推进民营等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按照医改规划明确的“至2015年,非公立医疗机构床位数和服务量将从目前不到总量的10%上升到20%左右”的目标前进。然而这两个“处方”,出药都不是那么方便。 眼下而言,“不能等就走人”虽不动听,姑且也当做是另一种友情提醒——不仅提醒患者,也在提醒新医改的顶层设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