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海建
6月1日,昆明市长张祖林在调研保障性住房会议上表示,有权有钱部门的人员有四五套房子很普遍,多余的房子都不愿低价出租,没房子的人只能高价租住。他还称,有些部门房子多得住不完,弱势群体没房住,政府不盖公租房,中低收入者就住不起房子。 (6月3日《深圳商报》) 这是周末里跟帖难得超过十万的新闻。与其说是略有劲爆意味的新闻,不如说是道出了个“公开的秘密”。保障房举步维艰,数字上的泡泡越吹越大,质量上的悬疑越闹越多,而租房市场也并不淡定,搞得北京市不得不祭出“官办中介”的法宝,以应对租赁市场的乱象——换言之,弱势群体“居者有其屋”在每个城市都不是个轻松的现实。 昆明市长的实话,给楼市理出了一条新思路:因贪腐的介入,理性的楼市规则也会“跑偏”。“有权有钱部门的人员有四五套房子很普遍”的前提,能解释很多国情化的困惑:譬如房子卖得很欢,为什么社会上还有那么多人喊“没房住”?譬如人均住房持有率很高,但为什么诸多民众认为拖了平均数的后腿? 一个人有一套或者十套房子,其实都不是什么罪过。或者说,只要社会公平正义,没房子还真是一件不大光彩的事情——因此,开发商完全可以鼓吹“买不起房的人是可耻的”。但是,权钱部门的人员哪来的“人均四五套房”?这里有几个值得思考的层面:一者,所谓“权钱部门”,本质上也是公共服务部门,打个比方,假如说公职人员也是服务员,“权钱部门”的公职人员不过就相当于名品店的打工仔,就算天天卖的是奢侈品,怎么可能自己因此就坐拥四五套房?更直白一点问,仅靠薪资,四五套房子要还几辈子?二者,既然有四五套房子,那轿车呢,奢侈品呢?有四五套房子的人,总不可能过清贫的日子吧。尽管官员全面财产公开可能还要等几年,但先查清这些坐拥四五套房子的公职人员的财产,当属于监察等部门的常规工作吧?三者,“权钱部门”富得冒油,自然就有“清水衙门”与之对应,天下绝没有免费的午餐,这些多出来的房子,总是“冤有头债有主”,所谓权力为之埋单的背后,不过是公共利益充当冤大头。 在“适度腐败”尚有市场、楼市调控左右狐疑、民生保障举步维艰的语境下,权钱部门“人均四五套房”的吊诡,既需要振聋发聩地揭示与正视,更需要把面目模糊甚至羞于示人的房子,重新找到正义的归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