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评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笔尖上的大考·通报
 
标题导航
最该死去的是“批斗式教育”
观点PK
一语惊人
2012年06月1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最该死去的是“批斗式教育”



徐炳涛 
  “杀一儆百”式的“警示教育”,就本质而言根本谈不上教育,充其量只能算是粗鲁的批斗。泰戈尔有句极富哲理的话:“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愿教育者都能明白槌与水的道理,抛弃“批斗式教育”,以水之宽容与柔韧修塑学生的心灵。

  6月5日上午,四川仪陇县义门小学课间集会,因为偷东西,15岁的小学六年级学生小明(化名)站在台上念完检讨书后,母亲赵大兰接过话筒,发表看法。她只讲了四句话,说完“谢谢”并鞠躬后便倒在台上,经抢救无效身亡。校方称,小明妈妈主动提出要在全校师生前做“警示教育”。
            (本报今日A16版)
  检讨大会上母亲猝死,无情的羞辱与彻骨的痛心联袂来袭,对一个15岁的孩子来说,人世间最大的悲剧莫过于此。
  人们无法想象,母亲死后,独自跟着继父生活的小明日子会过得怎样,可以想象的是,那一幕惨剧将萦绕在他脑海,成为终生无法抹去的阴影。甚至会让他变得性格偏激,仇恨这个社会。被学校老师寄予厚望的“警示教育”取得如斯效果,不能不说是个无情的讽刺。
  虽然校方称检讨大会因小明母亲“主动要求”而举办,学校此前从未召集学生进行过此类“警示教育”,但很明显,这种说法不足以为其不当行为开脱责任。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在那一亩三分地里,如何表扬人、如何批评人、如何开导人,都该由校方主导,这是教育者的职责所在、使命所在。倘若家长提出一种批评方式,学校对其合理性不加甄别便点头响应,那还要学校干什么?难道家长主动提出当众鞭笞或者掌嘴等体罚方式,学校也会爽快答应?可见,就算“主动要求”之说属实,那也说明校方从内心里认同这种批评方式,认为是个教育学生的好办法。
  有人曾说过,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学生犯了错,的确需要批评,但批评也是一门艺术,“杀一儆百”式的“警示教育”,就本质而言根本谈不上教育,充其量只能算是粗鲁的批斗。当然,如此一来也就很难达到“引人从善”的目的了。而批评方式的背后,则直接彰显着教育理念。因学生偷东西便上演“公开批斗”,与以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为要求的以人为本理念差之千里,实在愚昧透顶。
  不由想起陶行知先生与“四颗糖”的故事。陶行知做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名男生用泥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办公室去。当陶行知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男孩:“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行知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再奖励你一颗糖。”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行知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同样是批评,孰优孰劣,高下立判。泰戈尔有句极富哲理的话:“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愿教育者都能明白槌与水的道理,抛弃“批斗式教育”,以水之宽容与柔韧修塑学生的心灵。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