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评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笔尖上的大考·中考
 
标题导航
“个别现象”也会摧垮一个牌子
不让好人吃亏应是社会底线
“板车哥”是来自底层的励志榜样
乘客吓尿裤子公交该挨板子
2012年06月1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个别现象”也会摧垮一个牌子
徐炳涛



  “药袋苹果”在烟台可能属于小范围现象,但不可否认的是,小范围现象也不该存在。谁叫你是中国名牌呢,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享受着名牌带来的丰厚利润,必然也要承担公众对名牌的严格要求,任何微小的瑕疵都足以成为人们攻击的理由。
  作为烟台红富士主产区的栖霞和招远,年产苹果十几亿公斤。记者调查,一种小作坊生产,无任何标志的药袋被当地果农大量使用。这种药袋包裹幼果直到成熟,白色药末直接与苹果接触。对于所用药物,当地人坦言,“人人都知道是退菌特和福美胂,是禁止使用的”。         (本报今日A24版)
  一篇报道引发社会巨澜,享誉盛名的烟台苹果形象大跌,于当地经济发展及果农利益,或将造成难以承受之痛。透视“药袋丑闻”,警示甚为明显,理当引起重视。
  客观地看,当地使用药袋情况可能没有公众想象中严重。尽管媒体报道将之渲染为“大量使用”,但纵观全篇来看,落实的只有两家,具备嫌疑的也只是十几个村庄,相较于整个烟台庞大的苹果产区,不过弹丸之地。调查不足,发言的权威性自然大打折扣,在药袋使用情况的判断上,显然不能以偏概全。其实许多烟台网友也在通过新闻跟帖喊冤,他们普遍声称药袋使用确实存在,但远未达到“大量使用”的程度,绝大多数果农还是非常本分的。何况,烟台苹果仅出口就占了产量过半,发达国家的农残检测之严非同一般,如若药袋果真风靡烟台,出口根本就是空谈。
  或许正是因为药袋使用属于“个别现象”,所以未能引起当地政府的足够重视。事实上,就在去年11月份,山东一家电视台通过暗访对栖霞市寺口镇进行了同样曝光,当地政府部门随即也进行了查处。结果是查获了200多万只药袋,以及换得了栖霞市副市长鲁明义几句耐人寻味的话——从“摸底调查”的情况来看,目前买卖和使用药袋的,只是“个别企业”“个别果农”。于是乎,政府部门松了一口气,重视程度随之大幅下滑,未被赶尽杀绝的药袋也获得了相对宽泛的生存空间——否则《新京报》记者也不会轻易断定“大量使用”了。然而,就是这些“个别企业”“个别果农”,让整个“中国苹果之都”的形象大受连累,的确令人警醒。
  当地政府或许会怪记者耸人听闻过于夸张,把小范围的坏现象无限扩大化了,但不可否认的是,小范围的坏现象也不该存在,这是无法抹掉的硬伤。谁叫你是中国名牌呢,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享受着名牌带来的丰厚利润,必然也要承担公众对名牌的严格要求,任何微小的瑕疵都足以成为人们攻击的理由。再说,相对于栖霞或者整个烟台来说,“个别果农”是有种沧海一粟的感觉,但对消费者来说,谁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买到那些“个别果农”的产品,无论谁买到了,都将百分之百的受害。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无数先例早已证明,造成一个品牌倒掉的诱因大多都微不足道,也正是早已存在却未获重视的现象。所以说,对“个别现象”实在应该报以十足的警惕心,未雨绸缪防微杜渐,一有苗头立即铲除,千万莫要听之任之,以致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换个角度看,对烟台各苹果产区来说,《新京报》的报道可能会造成一时的阵痛,但好在情况尚未发展到不可控制的地步,所以说未尝不是个洗心革面的良机,当地最需要做的是刮骨疗毒,以百分之二百的精力面对那些“个别现象”,重塑品牌形象。当然,这个警示值得每一个品牌经营者牢记心头。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