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炳涛 商人以逐利为目的,指望他们人人都把诚信二字奉若圭臬,显然太过理想主义。天上不会掉馅饼,同样也不会掉企业诚信。只有在法治健全监管严明的市场环境下,人们才会以诚信经营为标尺,否则,诚信只是属于“油条哥”等少数能摸着良心说话者的稀缺品。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称:“食品安全是(企业)生产出来的,不是政府监管出来的。近些年,我始终强调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是企业,如果企业不讲诚信,政府投入再大人力物力,也监管不过来,而目前的社会舆论是任何事情都该由政府负全部的责任。” (本报今日A22版) 真可谓语不惊人死不休,曾以“地沟油上餐桌是不可能的事情”语惊四座的陈君石院士,而今又浮出水面狂喷雷语。如果说地沟油缪断缘于调查不足,那么这一最新观点则让人实在难解——堂堂院士怎会说出如此漏洞百出有悖常识的话来? 关于食品安全,早已形成社会共识:它是企业生产出来的,同时也离不开政府监管。设若企业个个都是诚实守信的好孩子,绝不会昧着良心生产有毒有害食品,自上而下大批监管部门存在的必要就非常可疑;设若企业罔顾良知不讲诚信,监管者却无能为力,公众只能默默吞吃劣质食品,那么纳税人供养监管者的理由也不够强大。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但资本诞生的目的却是逐利,指望企业家们人人都把诚信二字奉若圭臬,显然太过理想主义。天上不会掉馅饼,同样也不会掉企业诚信。道德的成长从来都离不开法治的环境。试想一下,当使用三聚氰胺、瘦肉精、地沟油的黑心商人连法律底线都敢大胆僭越时,你跟他谈诚信,与对牛弹琴又有何异。事实也证明,一个法治健全监管严明的市场环境,市场主体必然也以诚信经营为标尺,即使心怀不轨的企业家往往也不敢越雷池半步;一个潜规则横行监管不力的市场环境,诚信只是属于“油条哥”等少数能摸着良心说话者的稀缺品,而且在利益的诱惑下,劣币能够驱逐良币,听话的好孩子也能变成挥刀宰人的古惑仔。即便涉洋远来的模范商人,也能很快“入乡随俗”,干起奸商惯常使用的勾当。康菲、家乐福、沃尔玛,一个个世界顶级品牌在华的品行嬗变,早已把这一定律证明得很透彻。 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成因比较复杂,是社会多环节共同失效的结果,政府当然不能负全责。其实这个社会发生的一切怪象,都很难简单地完全归咎于某一责任主体。但既然说到责任分配,必然有主要责任与次要责任。那么,面对问题食品造成的恶劣影响,主要该怪消费者没练就火眼金睛辨别不出优劣,还是该怪以盈利为追求的企业贪得无厌?与以“守卫公众进口关、促进企业守法经营”为己任的监管者办事不力相比,恐怕都得让一让位置。 无追究,则无改善。公众对监管部门的不满,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促使其化羞辱为动力,切实履行起应当担负的职责。倘若听信陈君石的言论,监管部门也就无需劳神费力尽职尽责了,企业家不讲诚信,那就坐等他们讲诚信,反正投入再大人力物力也不管用——这靠谱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