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傅哲
“公园应急避难所怎么成了‘水上乐园’?”近日,到北京朝阳区太阳宫公园遛弯的居民发现,本应承载应急避难功能的公园内大片绿地被毁,用于建“水上乐园”。 (7月1日《新京报》) 据当地居民说,这家应急避难公园被改造成“水上乐园”已经不止一次了,去年就曾经这么干过。看来是效益不错,否则也不会在去年被人质疑了一番后,今年继续顶风上马。当然把公益公园变得很有效益的不仅仅是太阳宫公园,之前海淀区的曙光防灾教育公园,就被管理方以“以绿养绿”为借口,承包给多家公司,建起了网球场、高尔夫球练习场、高档餐厅(会所),获取了不菲的租金。虽说朝阳区太阳宫公园所在街道尚没有明确回复,但从一个完全公益的,承载应急避难功能的公园变成了玩耍的“水上乐园”,谁都明白,这种转变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利益诱惑。 一个“水上乐园”,也许能够创造很多效益,但这些效益在生命面前,又有多少价值可言呢? 商业社会里,很多人满脑子都是活跃的商业思维,我们必须得佩服这家公园主管部门领导的经济头脑。但搞商业,搞经营,搞开发也需要有一个尺度,社会需要商业气息,但绝对不是所有东西都要商业化。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必须要有一些肩负着社会责任与使命感的地方,做着无声无息的奉献,这种奉献也是为了维系社会平衡,为更好地发展做铺垫。就像这些防灾避难公园,就属于那种“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性质,在“养兵”期间必须要耐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才能在“用兵一时”时表现出应有的价值,否则其公益属性就完全变味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