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潍坊新闻·焦点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刘超 将食品安全纳入地方绩效考核当然是一项保障措施,只是不知这考核的分量会有多重?倘若在地方考核中,治理食品安全的功绩不如GDP增长的功绩加分多,那么,当地一些龙头企业存在食品安全问题时,监管部门就会“两害取其轻”,对这些纳税大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7月3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提出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使食品安全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5年完善食品安全监管。该决定首次明确将食品安全纳入地方政府年度绩效考核内容。 (本报今日A22版) 提起食品安全来,国人总会黯然神伤。三聚氰胺牛奶、染色馒头、瘦肉精火腿肠、苏丹红鸭蛋、地沟油油条……一连串的词语让人欲哭无泪,怎样吃才能吃得安全、吃得放心也已成了国人的一块心病。国务院印发“加强食品安全的规定”指导各地解决食品安全问题,顺应了公众的呼声,我们理应为之欢呼,但高兴之余,我们不免还有几分疑虑。 通观“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全文,“列出构建食品安全监督体系时间表”与“食品安全纳入地方政府年度绩效考核”两点最能吸引眼球,但这两点中值得明确与完善的地方还有许多。 首先,“决定”提出3年左右,使食品安全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5年完善食品安全监督。且不说“有效”与“完善”到底指的是一种什么程度的治理成果,单说“时间表”这个词就够让我们“十年怕井绳”的了,例如,铁道部为解决“一票难求”定下“时间表”,但这个时间却年年在变,2007年时说到2010年解决,2009年时说到2012年解决,2010年反弹到2020年,而到了2011年,解决时间又成了2015年;我国在1993年时就要求教育经费的财政性支出占到GDP的4%,但这一承诺却年年都要重提,直到今年才完成,迟到了近20年……说起“数字”带给我们的心酸,并不是在嫌治好食品安全的5年时间太长,因为有目前的食品安全状况拖后腿,能用5年时间治好,我们也会感到庆幸。我们所担忧的是,不要让治理食品安全的“时间表”像迟到的教育经费支出和屡屡爽约的铁道部承诺一样,沦为一场“数字游戏”。 其次,将食品安全纳入地方绩效考核当然是一项保障措施,只是不知这考核的分量会有多重?倘若在地方考核中,治理食品安全的功绩不如GDP增长的功绩加分多,那么,我们就很难相信地方政府会有动力。如此一来,当地一些龙头企业存在食品安全问题时,监管部门就会“两害取其轻”,对这些纳税大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样的“制衡”,其能达到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当然,将食品安全问题与地方政绩挂钩,这本身已经是一种进步,其中的政策善意我们理所应当给予掌声,但我们还是希望对食品安全事件的追责能够更猛烈些。因为,事实早已证明,食品安全监管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态度问题。只有各级部门对食品安全问题“零容忍”,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无良商家才会失去生存空间,我国的食品安全环境才能得到根本改善,如此,公众的心病才能根除。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