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5日起,青岛市南山区24座公厕试点免费提供卫生纸。公厕管理员称,一盘270米长的卫生纸,平均每天用掉八九盘,除了正常使用很多都被浪费了。管理员表示经常遇到游客如厕后扯下一大截卫生纸带走,或者拿来擦鞋擦脚。(7月4日《大众日报》) 免费厕纸也是社会文明试纸 □苑广阔 青岛市南山区为辖区内的公厕提供免费厕纸,不但体现了社会的一种文明和进步,同时也为很多市民、游客解决了特殊情况下的实际问题。但是政府有关部门的一番好心,却遭遇了现实的困境,几乎到了实行不下去的程度。原因很简单,就是很多市民和游客,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免费厕纸,非但不知节省和爱惜,反而肆意浪费,用了还要带走。于是,这些免费厕纸,就成了测试社会文明程度的试纸,很多如厕者,就在这张试纸面前露出了不文明的尾巴。 很多人都还记得,前几年就有国内媒体报道,在很多国外的公共卫生间里,都专门用中文标注类似“便后请冲厕”、“手纸一次请只取一张”的提示。这应该说是一件让人感到脸红的事情,但时至今日,青岛市南山区公厕厕纸被大量浪费的现象,却在告诉我们:文明尚未实现,公民仍需努力。 不管是公共意识还是文明意识,其实说到底,就是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逻辑,当有人不讲文明,言行举止违反社会道德文明规范,实际上也就是对这一逻辑关系的破坏。而当一种维持社会在文明轨道内运行的正常逻辑关系被破坏了,那么受害的还是所有的社会成员,包括那些不文明的人。正如上一个不文明的人把公厕里所有的厕纸都拿走了,下一个不文明的人要用的时候,就无纸可用一样。 免费厕纸“过度使用”,不必放大 □范子军 不可否认,个别大手大脚甚至“顺走”一点的情况,的确不同程度地存在,但是大可不必放大“过度使用”,否则,不但容易引发大家对国民素质的焦虑,而且可能让人对免费提供厕纸的公益初衷产生误解或怀疑。 从新闻披露的细节来看,“过度使用”厕纸大多是“道听途说”的个别现象,而每天被扯2000米这个数字确实很抢眼,不过,显然不能仅仅看到厕纸一天被扯多少,而必须看到青岛最近恰逢旅游旺季,游客流量大这个因素,倘若撇开实际游人数量,孤立地看厕纸用多长,说服力无疑很苍白。 公厕免费提供卫生纸,改善公共服务,顺应了城市文明进步的要求,也不可避免地增加经营或服务成本。据介绍,青岛此次试点先期分批投放10万个大盘卫生纸,投放时间是从今年7月1日到明年6月30日。如果效果好,今后将在全市推广铺开。如此夸大“过度使用”现象,难免让人怀疑其推行服务新政的诚意,为日后推广“难产”找借口、打伏笔。 诚然,提醒、倡导公众增强节约意识,遏制或者杜绝过度使用现象,不仅应该而且必要。不过,动辄向公众挥舞道德、素质大棒的做法显然欠妥,不妨多从管理和技术层面寻找解决的办法,当然,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坦诚的心态,利润大幅增长就乐不可支,作必要而有限的服务投入就叫苦不迭,不是现代经营管理者应有的风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