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评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风雨中,那些剪影温暖人心
挂错药怎能等同于“米饭换面条”
“滇池生态保护费”缘何难以服众
剧组为抄袭道歉态度值得肯定
别让宝宝在厕所里吃奶
2012年08月0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滇池生态保护费”缘何难以服众
新华社记者 李代祥



  “云南昆明拟对滇池游客征收每人每天10元的生态保护费正在报请有关方面审核通过”的消息,引起网民激烈讨论。根据滇池往年的游客量推算,这一收费制度如果审核通过,每年至少将影响到4000万游客的切身利益,因此能否做到令人信服,显得至关重要。
  根据云南有关方面的说法,滇池征收“生态保护费”是由于滇池环境治理存在资金缺口,并且缺口达到80%。这样一个声称“生态保护”、表面上“合情合理”的说辞,真的经受得住公众的审视和拷问吗?
  有关资料显示,滇池治理在“九五”期间完成投资超过25亿元,“十五”期间超过31亿元,“十一五”期间的计划投资是183亿元。如此巨额的治理投入和快速增长,却“还有80%的资金缺口”,难道滇池的生态治理真是越治越差?并成为吸金的无底洞?巨额的治理投入又用在了什么地方?在没有向公众公开并取信于民之前,贸然开征新的收费品种值得思量。
  滇池生态环境的破坏,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可能较为复杂,但作为既成事实,决不是将来的游客造成的。作为生态治理,理应向破坏环境的始作俑者追偿责任,而不是向未来的游客收钱。如此看来,因治理环境缺钱就向游客收费的逻辑,其实并不完美。总不能因为将来游客的到来“可能”造成环境破坏,就利用可能性开始收费。
  媒体近些年来早有报道,比如云南石林,近年来每年向游客收取高额的门票费,而真正用于石林保护的却少之又少。走大旅游路线的杭州西湖,近些年来向游客免费开放,真正做到还湖于民,其环境治理不也同样做得很好?如此看来,不直接收取门票费或生态保护费,同样可以把环境保护做得很好,决不能简单地把收费与加强生态治理保护等同起来。以生态治理保护为由,提高景点门票收费甚至开征新的收费品种,其实不难让人看出其背后隐含的旅游经济冲动和短视。
  当然,对很多地方而言,生态治理保护是摆在政府和公众眼前的一道现实难题。生态治理保护也是必须付出成本的。关键在于,解决资金缺口的办法应该广纳民智,遵循公开公正的社会准则,资金使用做到公开透明,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从而真正取信于民并得到公众的理解和支持。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