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评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焦点
 
标题导航
逼人跪爬的企业文化很变态
“生源危机”危在何处机在哪里
“拖鞋执法员”有损城市形象
潍坊鉴证“万达华宅效应”
2012年08月2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源危机”危在何处机在哪里
新华社记者 鹿永建 娄辰 



  新华社8月21日播发的《(新华视点)录取线180分,仍有学校招不满——高职院校“生源危机”持续加深》一稿,成为一些网站的头条。同一天的中国青年报推出《与中国高考“决裂”——高中留学调查之一》。这在各类学校开学临近的日子,加重了社会对中国教育的思考。
  中国教育经过多年发展已呈现出世界最大的规模,然而公众的不满意程度也是空前的。高职高专“生源危机”虽只是一个局部,却也是一个缩影,应从中思考教育“危”在何处,“机”在哪里。
  危在何处?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计划为685万人,预计全国平均录取率超过75%,绝大多数考生不愁没大学上。中国高等教育在学人数与适龄人口之比为26.9%。虽然已不再是精英教育,但是教育规模离大众化教育阶段还有距离,本不该出现高校招不到学生的情况,办学质量不高当属主要原因。
  可以作为佐证的是,出国留学的人数以每年约20%的速度递增,预计2012年人数将超过40万人。40万人意味着什么?教育大省山东,高考人数今年55万,预计明年会降至50万以下。有关方面应当有强烈的危机意识了。
  更加严峻的问题出在教育改革的共识还不够。出现生源问题的高职高专有危机感了,无生源之忧的本科院校特别是重点院校呢?其改革动力不足是不争的事实。
  机在哪里?生源危机,正是改革人才培育模式的良机。生源减少对于单个学校而言意味着招生压力,对于教育系统而言则是推进改革的最佳时机。当生存有了压力时,系统内部的革新意愿就可能变得强烈。我们希望这种压力能够通过教育系统有效的制度设计变成改革动力,而且能够传导到整个教育系统,特别是暂时还是卖方市场的重点大学和中小学名校。
  生源外流增加,正是稳步推进教育改革、通过多种方式提高教育质量的良机。生源外流说明中国既有优质教育的需求,也有相应的消费能力。如果能在境内提供更多国际化教育资源,家长何必让未成年的孩子远渡重洋求学?
  教育改革的共识不足,正是解放思想的良机。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家长的教育参与权该如何体现?校长到底该如何产生?教育对外开放程度和合作办学规模应当多大?再来一次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大讨论吧。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