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潍坊新闻·热线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焦点
 
标题导航
自发劳务市场缘何多是短工
高空坠物致损害如何索赔
2012年08月2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自发劳务市场缘何多是短工
◎一般无劳动合同,遇纠纷缺少证据难维权 ◎打短工往往日清日结,遇到欠薪损失不大
  在潍县中路自发劳务市场等活干的农民工。



  每天清晨,在城区宝通西街与青年路交叉口附近,上百名泥瓦工、木工、电工、砌墙工,甚至是无一技之长的农民工聚集于此,等待雇主。为了找个活,有的人甚至要等上一天。长期以来,我市存在不少自发形成的劳务市场,但这些劳务市场很不规范,遇上雇主不给钱,农民工们无可奈何。8月20日,家住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邹先生向本报记者反映,因为没与雇主签订劳动合同,他应得的4200元血汗钱眼看打了水漂。

打工不签合同要不到钱
  邹先生介绍,今年6月26日,一位自称姓袁的包工头来到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劳务市场,挑选了邹先生等6名劳务人员,想让他们干一个电焊安装的活。“当时讲好的价钱,每个人每天200元的劳务费。”邹先生告诉记者,他们没有与袁先生签订什么劳动合同。谈好劳务费之后,邹先生等人便开始工作。
  “谁知过了一个月了,工作已接近尾声,但是我们一次工钱也没有收到。”邹先生和几个工友再次向雇主索要劳务费时,袁某称工程款还没有下来,只能暂时先给他们打欠条。无奈之下,邹先生和几个工友只能离开工地,之后几次到袁某家索要,都没有要到。
  邹先生告诉记者,自己总共被拖欠了4200元工钱。“现在活已经干完又过了一个多月了,雇主不仅没有付工资,人也找不到了,打电话也不接。”邹先生告诉记者,他们也曾经想过报警,但是没有劳动合同,他们缺少维权证据。“手里就只有一张欠条,但是信息不完整,人也找不到。”邹先生说。
自发劳务市场短工居多
  记者走访了城区的几处劳务市场,了解到务工人员对于自发形成的劳务市场利弊也有自己的看法。
  宝通西街、潍坊豪德广场附近劳务市场、玉清东街与虞河路交叉路口等处的劳务市场,规模或大或小,雇主提供的工作几乎全是临时的,雇工形式没有任何保障。为什么农民工还要集中在此找工作呢?记者得到的回答基本上都是“最怕拖欠工资”。在劳务市场找的“工作”,可以早上出工,晚上拿钱。在豪德广场附近的自发劳务市场上,记者采访到曾在建筑队工作的林荣,他告诉记者,他每天打短工能挣到150元现金,比在建筑队时常收到欠条好多了。“要是雇主讲条件,看他两天还不给钱,就直接走人不干了。”林荣说。
  记者问既然有这样的隐患存在,为什么不去正规的劳动力市场找工作呢?“那里限制太多了。”林荣说,“自发劳务市场的工作可以大工带小工,夫妻一起出工,一天可挣300元,而企业一般不会允许两人一起出工。有的企业还要工人有技术资质,我们达不到。”林荣告诉记者,这些都是没有“硬件”的工友考虑的问题,还有,自发形成的劳务市场离家较近,雇主不需要农民工有过高的技术,都是体力活,当天结算工资。
零工短工难为企业服务
  潍坊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中心负责招聘的刘女士告诉记者,目前他们单位负责的招聘很难与自发形成的劳务市场结合,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和人才市场的招聘都是为企业服务,并且都需要长期工作或有一定技术的务工人员。
  “我们每周都会有招聘会,企业会到我们这里来备案,企业资质通过审核之后,才能在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中心进行招聘,虽然对招收的人员水平不一定有要求,但都是长期合作的。”刘女士告诉记者,城区自发形成的这些劳务市场,大多都是短工,而他们这里却不招收零工和短工。她还说,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中心不接待个人用工者,不为个人提供招聘平台。
  律师也提醒农民工,一定要注意与雇主签订用工合同,即使短工,也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文/图 本报记者 吴琼 齐文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