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数千次的产品抽查让乳业巨头连连叫苦,乃至发出“这么抽查会抽死人”的喟叹。可奇怪的是,即便是在这种“无以复加”的抽查之下,国产奶仍然问题频发。人们不禁怀疑,乳品抽查中是否存在“吃拿卡要”,那一个个“合格”大印能否经得起拷问? 日前召开的乳制品工业协会第18次年会上,光明乳业总裁郭本恒表示,现在国家对乳制品的抽查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去年抽查光明乳业4553次,折算下来是抽查了几十万个指标,没有一个不合格。今年上半年已经抽查了2600多次,“这么抽查会抽死人啊!” (8月27日《南方都市报》) 在国产奶形象不佳的背景下,乳业大佬们任何一句随口而出的牢骚都有可能引发公众讨伐。前车之鉴不胜枚举,这一回,光明乳业总裁郭本恒赶上了。“抽死人”迅速成为网络热词,受到疯狂吐槽——如果产品质量好,又怎会怕抽查;抽死你一家企业总比害死万千民众好;明摆着是在耍矫情……归总起来一句话,郭大总裁是“欠抽”。 争议性的言辞固然可资讨论,但无谓的口水讨伐很有可能会掩盖真问题。透视郭本恒这一番言论,其实最大的看点在于:为何在“无以复加”的抽查之下国产奶还是问题频频? 以光明乳业为例。今年六月中旬,安徽两所小学部分学生在饮用光明乳业配送的牛奶后,出现呕吐等不适症状;同一月,微博传言光明生产的优倍牛奶中碱含量超标,舆论压力下光明承认是生产过程中不慎渗入了碱水;七月中旬,广州工商部门发布的公告中,光明乳业产品因菌落总数超标荣登黑榜。前后一个月之内三陷“质量门”,真不知如此频密的抽查到底起了多大作用。即便是在郭本恒宣称的“没有一个不合格”的2011年,江苏一名学生也曾在光明奶中喝出五条活蛆,厂家不得不表示补偿千元。 如果再扩展开来,伊利、蒙牛等乳业巨头近两年也都没消停,各种各样的“质量门”持续刺激公众敏感的神经末梢,同时让国产乳业的形象一跌再跌,信任危机“无以复加”。就在前几日,蒙牛还因篡改生产日期事件被社会舆论穷追猛打,至今尚未擦净屁股。 抽查越来越多,“合格”大印猛盖,但问题却不减反增,于是抽查的意义不免存疑。网络段子说,中国式抽查就是“吃拿卡要”。这么说当然过于偏激,有棍扫一大片之嫌。然而,从媒体曝光来看,具体到一些行业和一些地区,走过场式的抽查仍有较大生存空间,在显规则的掩饰之下,真正主导抽查结果的往往就是潜规则。故而,郭本恒关于“抽死人”的抱怨未必就是矫情,如果真正按照显规则行事,管他抽查个几千几万次呢,你查你的,我干我的,谁也碍不着谁;如果潜规则大行其道,来了抽查人员可得悠着点了,好吃好喝,好烟好酒,最后还得好礼相送——一次两次、十次八次还好说,一旦按照千次来计算那可真是能“抽死人”。当然,有付出就有回报,抽也不会白抽,就算蛆虫在奶水里张牙舞爪,照样“没有一个不合格”。 不了解内情不好下结论,乳品抽查能否摆得上台面有待于权威部门的调查,但有个事实已经摆上了台面,那就是抽查的频次与乳品的质量并无必然联系。其实真正想让乳品好起来,何须费那么多力气,出一次问题重罚一次,罚得永世难忘,看谁还敢糊弄消费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