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江苏徐州贾汪区的600名科级干部在网上公布个人资产,并作出廉政承诺,以配合上级需要。在随机查看的100名干部个人公开信息中,有96人的申报内容如出一辙——有住房1套;除工资外,无其他非正当收入。 (8月27日《新华日报》) 与多年来“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的光喊不练相比,江苏徐州贾汪区600名科级干部在网上公布个人资产,无疑是迈出了政府官员践行财产公示制度的第一步。尽管公示的内容及数据仍属“自清式”申报的层面,但其破冰意义和导向作用却不言而喻。对此,应当给予充分肯定和积极评价。 由于官员手中掌握的公权力与其家庭财产有着或隐或现的联系,领导干部住房、收入,配偶及子女上学、从业等情况,历来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难点,也是公务员队伍反腐倡廉建设的重点,更是人民群众迫切知情、亟待监督的关注点。尽管过去许多地方曾经做过一些财产公示的有益尝试,但其公示的方式和对象往往只局限于区域内网和新提拔干部。“要公示就一视同仁,要上网就上外网,要公开就彻底公开。或许,还能为全国官员家庭财产公示制度探条路。”区委书记吴新福的此番表白,凸显了贾汪区“要晒就晒个‘大太阳’”的决心与勇气。 科级官员职务并不高,但却无疑是离群众最近、便于百姓监督的干部群体,其廉洁自律的形象直接关乎民众对党风政风的直观感受,而个人财产敢不敢公开也无疑事关民众对地方政务是否开放透明的公信力评判。科级干部“晒家底”的破冰,或许会对各级官员的资产透明及财产公示制度的整体推进,起到底层突破的“倒逼”效应。因此,先别忙给贾汪区的创举扣上“作秀”的帽子,也不必急于求全责备,摒弃坐而论道,敢公开、早公开、多公开,正是徐州市贾汪区敢为天下先的可贵之处。 公众对贾汪区干部公示的信息真实性持疑,其实不无道理。但贾汪区相关负责人已言明“全系个人自主填写申报,组织未加核实”,并且用“立此存照”和“着眼长远”予以回应。由此看来,当地政府的确有“先公开、再规范”的长远考量。其实,慢说是政府官员,即便是普通百姓,公开家产“隐私”都难免心有顾忌。问题的关键,是在迈出可喜第一步之后“制度链”的配套跟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