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现行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成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唯一标准。于是,德、美、劳、体、艺等,成为学校教学的“附属品”,常常被各类文化课挤占,沦落到了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 今年5月,湖北孝感一中高三(3)班学生集体在教室挂吊瓶打氨基酸补充能量复习的照片被传上微博后引起网友及媒体的强烈关注,一度被调侃为史上最牛“吊瓶班”。但高考结束,吊瓶班全班50多名学生中无一人达到一本线。学校校长称,学校已经吸取了这次教训并进行了总结与反思,今后将不会集中组织学生在考前打氨基酸。 (本报今日A24版) 今年高考前夕,湖北孝感一中高三学生集体打吊瓶,教室俨然变成了堆满课本的医务室,曾引起广泛关注。然而,“吊瓶班”无一人达到一本线的高考结果,令人大跌眼镜。尽管校方认为“这个结果不算差”,但其又表示“今后不会再组织学生集体打吊瓶”,实际上是在否定这一做法的可行性。殊不知,这一结果也在人们的意料之中:学校教育有病,却让学生去“打吊瓶”,能管用吗? 应试教育体制下,在不少地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成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唯一标准。于是,德、美、劳、体、艺等,成为学校教学的“附属品”,常常被各类文化课挤占,沦落到了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受生源、升学率、教学政绩等利益的驱使,一些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便给学生加压,用各类补习班和题海战术,去挤占学生的休息时间。特别是进入中、高考阶段,学生变成了学习和考试的机器,日夜超负荷运转。 由于缺少应有的体力劳动、体育锻炼和正常的休息、娱乐,学生的身体素质明显下降,以至于有的学生在课堂上或军训中晕倒,有的身体虚胖,眼睛却高度近视;更有甚者,像孝感一中高考班学生那样,备战高考期间,靠打氨基酸补充能量。然而,学生打氨基酸备战高考,不仅可能会引起身体不适,而且心态也容易出现问题。因此,与其说学生打氨基酸是在补充能量,还不如说是在制造高考紧张气氛,或者说是在“病急乱投医”。 由此可见,学生集体打吊瓶备战高考,折射出学校及学生急功近利的心态,这同运动员为提高成绩而服用或注入含兴奋剂的药物如出一辙。众所周知,运动员使用兴奋剂是明令禁止的,一经发现,不仅成绩取消,还会受到禁赛的处罚。虽然学生集体打吊瓶备战高考,目前没有违反任何规定,但显然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有害无益,甚至可能会导致学生产生打吊瓶依赖症。更何况,“吊瓶班”的尴尬现实告诫人们,学生靠打吊瓶是考不出好成绩的。 因此,对于学生打吊瓶备战高考,即便不能像运动员使用兴奋剂那样予以禁止,也不宜提倡。毕竟,让教室变成了医务室,实在不是一种正常现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