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新闻评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广而告之

第03版
新闻评论
 
标题导航
学生“打吊瓶”难治教育“功利症”
蒙牛销量下滑30%岂能怪“负面报道”
一句矫情的“被拍基本没有被拐”
2012年08月3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句矫情的“被拍基本没有被拐”
邓海建



  8月28日,公安部治安管理局通过官方微博首次就自去年在微博上兴起的“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行动发声。该局官方微博表示,自这一网民自发行动开展以来,被拍的基本没有被拐儿童,建议“发起人一定要谨慎从事,不能让爱心廉价支付,更不能让无辜者心灵受伤”。         (8月29日新华网)
  摄像有风险,慎用“随手拍”。面对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微博的“友情提醒”,就上万跟帖中的舆情来看,大多人未必买账。不买账的意思,当然未必是对所谓“不能让爱心廉价支付”等语法上的错谬吹毛求疵,而是不能理解几个潜台词中的逻辑。
  一者,“被拍基本没有被拐”究竟是个怎样的判断?基本没有的意思,可能是九成九没有,或者是九成没有,又或者还有更多不确切的可能。但这样一个“部分否定”的说法,既然有失理据上的严谨,自然不能作为否定“随手拍”正面价值的依据。正如民众所言,一万张照片、甚至一百万张“随手拍”,只要能解救出一个孩子,就是莫大的善。你没丢过孩子,怎知子女走失的彻骨之痛?非要从效率上考量“随手拍”的价值,这就好比站在灾难损失全景的面前藐视公民手里的一百元善款。爱心会“廉价支付”吗?找不到孩子,但尽了一份力、一份心,怎么就“廉价”了呢?二者,对于“随手拍”,官方的谨慎姿态更多不是讲究法理、而是情理,譬如“尊重”、譬如“心灵受伤”。这些宏大的理由确实感人肺腑,但也正如公众所言,如果我领着孩子上街被人怀疑拐卖,只要怀疑有理据,被“随手拍”还是被报警有多大差别?
  著名学者于建嵘发起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行动,之所以在微博上掀起狂风巨浪,恐怕离不开几个现实背景:一是子女走失类案件频发,而结案情况未必理想,所谓可怜天下父母心,这种悲伤容易引起人性共鸣;二是拐卖与乞讨现象已然是社会症结,在保障难以尽善尽美的时候,民间救济起码会扯嗓子“一声吼”。读懂这两个背景,我们就不会在“随手拍”效果乏善可陈上过于较真。
  “随手拍”是不是廉价的爱心,也许这是有待厘清的话题,但起码在这波浪潮中,全国各地警方开始关注这一现象,并在本地媒体联动下对流浪乞讨儿童展开了积极排查——这是不争的事实。
  一句矫情的“被拍基本没有被拐”,显然难解公众心中对“权力打拐不力”的质疑。如何整合社会力量,更好地纾解公共治理中的风险,可能是比轻飘飘的一句否定更深俘民意的事情。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