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傅哲
杭州市质监局组织了一场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知识考试,要求杭州所有食品企业法人和相关负责人都要参加考试,并且规定,如果两次没有通过,企业就将被暂停核发生产许可证,这意味着企业必须停产停工。(10月15日新华社) 尽管从善意的角度上考虑,我们还是能够找到这么做的积极效果。尤其是在食品安全困局的背景下,这至少表明当地在食品安全问题上是有过思考的。 但笔者毫不隐瞒对这种做法的不屑一顾,因为我们从来没有听过哪个企业的食品安全是考试考出来的。三鹿牛奶还曾经是免检产品,不照样害人吗?况且,从参加考试的诸多超大型企业来看,比如娃哈哈,就算宗庆后两次考试都没通过,一个质监局,敢对他们停工停产吗?就算他们敢,当地政府有这个勇气吗?所以,这种被解释得天花乱坠的做法,终究只能是梦一场。 其实,最需要考试的并不是食品企业,而恰恰是主导这次考试的质监部门,考考他们到底是否知道自己是干什么的,如果不通过,停职检查。因为法律法规执行得好不好,除了靠被执行对象的认知程度和觉悟外,还必须要依靠强有力的监管与执行力度。但从三鹿牛奶以及诸多食品安全问题上看,企业领导敢在刀尖上行走,敢拿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开玩笑,很大的原因在于监管者的不作为。是他们让已经很严厉的法律法规被束之高阁,是他们让一些食品企业在前车之鉴比比皆是的情况下,依然前赴后继。 换句话说,质监部门维系食品安全环境不能靠企业家们自觉遵守规定。如果当地质监局确实想在食品安全管理上有所作为,那就必须要扛起自己应该肩负的职责。因为,只有监管上越发严厉,才能让那些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真正闪现出权威的光芒,而这种严厉所能够带来的警示与警告,要比考试是否通过更具震撼力和影响力。 当食品安全出现问题的时候,监管者必须要从自身反思,为什么有那么多法律法规却依然管理不好这个市场。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其实还是一个对职责与责任的重新认知的过程。而这种自我检讨与改变,或许才是彻底改变食品安全问题的最直接和最根本的办法。让企业家参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考试,更像是一个掩盖自身责任之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