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评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重点新闻
 
标题导航
酒驾背后,有着多少侥幸
是谁逼出了“自学法律打官司”
老人搀扶老人让人五味杂陈
2012年11月0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酒驾背后,有着多少侥幸



徐炳涛  
  在侥幸心理的怂恿下,酒驾时常发生,惨祸连绵不绝。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逝去的人们用他们的生命完成了对世人的警醒,对活着的人来说,最需要做的就是记住这些警醒。无论一时的便利,还是身份效应、权力快感,都因活着而存在,人若是没了,一切不过浮云耳。
  “好醉,还是得开回家”,这是网友“安娜830321”两个多月前发布的一则微博,而就在当晚,她酒后驾车时不幸丧生。近日,“高速交警宁波支队”官方微博再次转发了这条微博,从而引发大量网友关注。
         (11月2日《羊城晚报》)
  无视规则,就得付出代价。只是,有些代价太过惨烈,惨烈到让人没有改正的机会。
  “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一句出现频率高到能把耳朵磨出茧子的提醒,也是一条基本的社会规则。尽管耳熟能详,但在侥幸心理的怂恿下,它时常会演变为“好醉,还是得开回家”。于是,一幕幕人间悲剧轮番上演,一声声叹息随之衍生,“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也由善意的提醒转化为苍凉的墓志铭。这让人不由反思:酒驾背后,多少侥幸!
  平民有平民的侥幸。有些人认为自己酒量大,白酒一两斤,啤酒喝一捆,多少喝点没问题,故而有恃无恐;有些人觉得自己车技好,多少年的老司机了,指挥车轱辘比指挥自己两条腿还利索,人醉了闭着眼也能把车开回家。在这两种侥幸的基础之上,还有一种侥幸——“今天应该没有交警查酒驾”。很奇怪,总是有人把交警是否检查作为是否酒驾的标准,而把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置之度外。不得不说,这种侥幸散发着一丝丝大无畏的气息,不过,这样的无畏常常会换来无谓的牺牲,那时才知道敬畏,为时晚矣。
  名人有名人的侥幸。因酒驾而去世的名人已然不少,“唐朝乐队”贝斯手张炬、小品天才洛桑、演员牛振华等人均为前车之鉴,可酒驾的名人依然前仆后继,从未停息。前段时间高晓松刚刚因醉驾成为首个入刑的名人,现在他拍的拒绝酒驾宣传片还在荧屏上播着,不曾想而今王志文又以身犯险,弄得灰头土脸形象大跌。名人酒驾除了普通人的侥幸心理外,恐怕还有种觉得自己圈子广、人脉足的优越感,到哪儿都众星捧月一般,粉丝们吵着闹着要合影要签名,一些地方官员则热情相待加以拉拢,以至于他们逐渐飘飘然,不把规则放在眼。
  官员有官员的侥幸。官员酒驾历来饱受诟病,撞伤的,撞死的,丢了公职的,都不在少数,但这对有些官员仍未造成警醒。论及原因,一是自认位高权重,故而藐视规则。比如有官员酒驾被查住后就恼羞成怒骂交警“信不信我一个电话就能撤你职”;二是认为单位会袒护,觉得有“靠山”。当然,这种自信并非妄想,深圳市龙岗区一官员酒驾后,当地法院就以“开得不远”为由免究刑责。
  形形色色的侥幸,促成了连绵不绝的惨祸,让触犯规则的人受到惩罚,也让更多无辜的人身处风险之中。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逝去的人们用他们的生命完成了对世人的警醒,对活着的人来说,最需要做的就是记住这些警醒。无论一时的便利,还是身份效应、权力快感,都因活着而存在,人若是没了,一切不过浮云耳。
  同时,对酒驾的打击也必须持之以恒,无论是谁,只要僭越规则,均一视同仁坚决惩处,培养起尊重规则的社会意识。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