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新闻评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2版
体育新闻·综合

第15版
新闻超市

第A01版
要闻
 
标题导航
事后道歉何如事前治好宰客
“师生同考”其实是个馊主意
拒绝流浪汉乘公交
2012年11月1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师生同考”其实是个馊主意



  □陈尧 

  江苏宿迁中学今年出台新规定,全校所有40周岁以下教师都要参加高三的统考,与学生同场考试。      (本报今日A15版)
  “师生同考”不是该中学的创举,此前,沈阳、南京等地的不少学校均推行过类似措施,美其名曰“教研体验活动”。有的学校做得更绝:让教师和学生座位混排,考卷实行混装,教师成绩低于80分视为不合格,以后不能参评各种荣誉及奖励。
  某种程度上,“师生同考”也许能让教师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考试心理,从而提高教学针对性和教学水平。但首先应当看到,“教”与“学”是两个相对独立的主体,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而不是考试答题;其次,“教”与“考”不是一回事,教学水平好的教师不一定能考出好成绩,考试成绩好的教师未必能给学生上好课;再次,学校只要求40周岁以下的教师和高三学生一起考试,明显没有“一碗水端平”,涉嫌“捏软柿子”。
  强制推行“师生同考”,并把考试成绩记入教师业务档案,好比要求巴萨主教练比拉诺瓦与球员梅西,或者说孙海平教练与“飞人”刘翔同台竞技、一决雌雄,并以最终的比赛成绩来评价教练的业务水平。这种荒唐可笑的做法,不仅缺乏起码的人文关怀精神和必要的科学依据,而且会增加教师的心理负担、工作压力和不满情绪,挫伤教师的自尊心和工作积极性,整体上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学生的健康成长。
  不论是为了评价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还是为了帮助年轻的老师尽快成长,“师生同考”都算不上一种值得推崇、值得效仿的好办法,反而会加剧“分数至上”的观念,给应试教育注入一剂兴奋剂。正如某学校的校长所说的,“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要靠老师自我提升、强化自我责任感、事业心以及团队的作用来完成,而不是把老师搞得人心惶惶。”
  在现代教育理念和素质教育日渐深入人心的今天,“师生同考”与其说是一道教育怪题,不如说是一个教育“怪胎”。在其背后,凸显的是屡遭诟病的教育行政化。如果将“师生同考”视为“管理经验”乃至“教育法宝”,然后不负责任地强行推广,那么,除了一次又一次地制造黑色幽默外,恐怕会把应试教育和教育功利主义推向极至。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