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枫逸
2006年,25岁的山西青年马啸(化名),怀揣当主播的梦想到北京打拼。期间,马啸曾做过编辑,但在升迁中受挫。2011年7月,马啸没有实现他和家人关于户口、编制和房子的约定,选择回家参加法院系统考试。靠着他父亲在当地政法系统的关系,马啸成了那个“幸运”的人。 (11月19日《中国周刊》) 和许多“富二代”选择自己创业一样,马啸这个“官二代”也希望靠自己的努力打拼。然而,天不遂人愿,北漂五年处处受挫之后,他不得不从起点回到原点,重新接受“拼爹”这个潜规则,靠父亲的关系当上了公务员。 当然,在北京五年内解决户口、编制、住房,马啸和父亲的这个君子约定,即使放在当时的背景下也是不现实的。不过,与结果相比,拼己过程中的挫折感和无力感,才是这个年轻人最终放弃梦想的根本原因。起初,没有广阔的人脉关系,只能拿着基本工资艰难度日;后来,好容易盼到业绩良好,获得升职做主管的机会时,却在最后时刻败给了“上边的关系”。正因为感到“这是一个没有关系寸步难行的时代”,马啸才无奈地选择向自己妥协。 五年一个轮回,从追求自己的梦想到依靠父亲的关系,从潜规则的受害者到拼爹游戏的受益者,马啸还是未能逃避命运的捉弄。在无形的关系网面前,他就像“堂吉诃德大战风车”一样,最终败下阵来。不过,这个“从拼己回到拼爹”的故事,书写的不只是个体的无奈,其背后更折射出阶层固化之忧。 尽管赌输了青春梦,马啸却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失败者,至少他还有爹可拼,可以“回头是岸”。对于更多农家子弟,恐怕只能有相似的命运轨迹,不会有黑色幽默般的结局。要想改变这种现象,显然不能依靠个体的抗争,整个社会必须重塑游戏规则,维护公平秩序。“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央视名嘴白岩松的这句话一度引发热议。诚然,高考制度本身仍有不完美的地方,但打造更多高考这样“鲤鱼跳龙门”的阶层流动平台,不正是创造公平竞争,打造机会均等的方向所在? 经济学家张卓元说过:“一个可以做梦,并且有机会将梦想实现的社会,才能算是健康的社会。”或许,我们无法给每个北漂族N年内解决户口、编制、住房的承诺,但至少要给拼己族敢于做梦的底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