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评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全党必须警醒起来
放过郑媛媛,她只是个受害者
孩子爆脏口教育欠火候
“不孝顺不保送”具有引导意义
2012年11月2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孝顺不保送”具有引导意义



  □苑广阔 

  “学生不孝敬父母无法获得保送生报名资格。”是否孝敬父母该如何界定?近日,武汉二中出台《武汉二中2013届大学保送招生工作条例》,其中“不孝敬父母者”没有保送生报名资格引发争议。
        (11月27日《长江商报》)
  把保送上大学和是否孝顺挂钩,争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把孝顺与否这种属于道德品质方面的要求和保送资格联系起来,是否合适;二是学生是否孝顺,评判标准是什么,又该如何界定?
  对于第一个问题,并不难理解。中学向大学推荐保送生,自然是需要推荐那种品学兼优,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而孝顺与否恰恰是属于道德品质方面的要求,如果不孝顺,就证明当事学生在“德”上无法达标及格,失去保送资格,也在情理之中。更何况,不用经过考试而直接获得保送大学的资格,本身就应该比其他通过考试升入大学的学生具有更高的要求,那么把孝顺列入必须的推荐资格,也没啥不妥当。
  而真正存在较大争议的,是第二个问题。实际上,一个学生孝顺不孝顺,在他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必然会有所体现,他的同学、老师,都会有所了解。而如果想更客观,更全面地了解他孝顺与否,还可以派人去学生的家乡进行实地调查。即便他的父母亲人会在“亲亲相隐”的心理下“报喜不报忧”,但是他的左邻右舍,却未必也会如此。因此,从理论上说没有衡量标准,但是具体到现实中,还是可以找到“标准”的。
  而在笔者看来,把孝顺与否列入保送标准,最大的意义不是提高保送的门槛,而是通过这样的政策或举措,可以对广大中学生起到一个教育和引导的作用,让他们认识到孝顺的意义,孝顺的价值,孝顺的重要性。有了这样的规定,可以让那些本身就具备孝顺品质的人,得到鼓励,进而做得更好,而让那些缺乏孝顺意识和品德的人,能够“见贤思齐”,不断改进和提高。
  说到底,不管是高考还是保送,都既是教育问题,但又不仅仅是教育问题,如果能够通过大学招考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对社会的道德规范起到一种积极的引导作用,才更加符合教育的宗旨和意义。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