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评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
 
标题导航
准生证新规迈出可喜第一步
交通违法捆绑个人信用当循序渐进 
耗巨资购公交车就为了空转圈?
2012年12月0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准生证新规迈出可喜第一步



    徐炳涛
  程序简化,百姓减负。准生证新规对流动人口来说,是不折不扣的福音,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同时还应该看到,准生证办理过程中,还有更多的问题困扰着人们。管理部门当再接再厉,规范统一各地准生证政策,扫除一切不合理的障碍。
  针对广为诟病的“准生证”难办的现象,国家计生委4日下发通知,要求各地简化办证程序,解决群众办证难问题。此外,流动育龄夫妻双方户籍所在地、现居住地乡(镇)、街道均有责任为其办理第一个子女生育服务证(登记),并实行首接责任制。 (本报今日A16版)
  “办理准生证需盖章签字40多个”,“新婚夫妇为办准生证奔波两地长达三年无果”,最近,准生证办理难的老话题被再度重提,引发舆论痛批。《人民日报》也撰文称,准生证已经异化为“折腾证”。当此情形,国家计生委的通知可谓应时局、顺民意,及时做出了应有的调整。
  程序简化,百姓减负。准生证办理难主要发生在流动人口身上,为了那“40多个盖章签字”,人们需要在户籍地与居住地来回奔波,耗费了时间,花费了精力,浪费了金钱,碰上态度不好的工作人员,还得看人脸色,听人“教训”。身心俱疲之下,甚至有人发出“办证难,难于上青天”的感慨。简化程序、就地办理,则会省去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对流动人口来说,是不折不扣的福音。
  进步之处无须多言,同时还应该看到,准生证之所以会落得“折腾证”的骂名,“劣迹”并不仅一两点,还有更多的问题困扰着人们。动一两个“小手术”固然能减掉相应的麻烦,却并不能彻底改变准生证折腾人的现状。
  按照新规,可以就地办理准生证,但仍然需要回户籍地开一些证明材料。这本无可厚非,可令人头疼的是,居住地与户籍地常常会出现“政策打架”的现象:这边让开的材料,那边说不能开,这边说不开不行,那边说就不给开,两边较劲互不相让,办证人无奈夹在中间来回央求,如同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相较于其他麻烦,这种障碍最折磨人,因为不管程序多复杂,不管跑多少冤枉路,能办成也就罢了,可“政策打架”却会令人心生绝望,不但前面的努力付诸东流,后面应该怎么办也会茫然无措。多年来,类似的案例时常涌现,让办证人很苦恼,也很困惑,都是国家的计生管理部门,为何政策差别这么大呢?
  另外,办下准生证以后,假如户籍及计生关系从一地迁往另一地,有些迁入地还会要求重新换发准生证。笔者最近就在忙着换准生证,所需材料之多比办证时犹有过之,上交材料后还需等待一个多月时间,而且遭遇了“政策打架”,说起来颇为辛酸。换证是一个很奇怪的要求,既然准生证已经批下来了,就说明符合国家政策,为何换个地方就不好使了?或许管理部门是为了方便管理,但按照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更应该方便群众,为了方便管理就折腾群众,不知是何道理。何况,换证就换证吧,何须那么长时间,何须开那么多材料?
  准生证折腾人的地方还有不少,在此不一一赘述。
  国家计生委报告显示,2011年,我国流动人口总量已接近2.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7%,平均年龄约为28岁——正是结婚生子的年龄。优化准生证办理政策是个意义宏大的命题,关乎民众人生大事,关乎社会和谐安定。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就准生证办理而言,只有规范统一各地准生证政策,废除换证规定或者简化换证流程,扫除一切不合理的障碍,才符合科学、优化、高效的要求,才会让人民满意。方便了百姓的同时可能意味着管理人员工作难度的加大,但人民满意方显执政为民的本色。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