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明志 最简单的真实往往是最动人的,“自带干粮”走出了力图改善干群之间信任缺乏的简单却关键的一步。制度“给力”固然值得称道,但落实到位的行动才真正令人信服。制度面前,如何保持足够的勇气和毅力去执行是关键。 1月4日,贵州省出台新规,省委、省政府和省直部门负责同志到乡(镇)、村调研一律自带干粮、方便面,不给基层增加负担。 (本报今日A23版) 自中央出台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后,各地诸如精简会议、简化接待等厉行节约之举如春风拂面令公众耳目一新,一份对公务人员廉洁勤政、务实精进的期许油然而生。在此背景下,领导干部“自带干粮”下基层公干的规定并不突兀。至于此举是否涉嫌“作秀”,公众大可用平常心宽容待之。 “自带干粮”说大不大,也就是一顿饭的事儿;说小不小,简单的方式背后反映的是领导干部维系与群众关系的工作作风问题。其实,“自带干粮”的做法并非首创。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的歌谣就曾广为传唱,并形成了融洽的干群关系,这对于当下某些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离心离德甚至酿成群体性事件,极具启发和借鉴意义。 最简单的真实往往是最动人的,“自带干粮”走出了力图改善干群之间缺乏信任的简单却关键的一步。如果切切实实做到了这一点,就意味着工作方式上的本质改变,它背后的勤俭节约务实之风也将重新焕发,基层负担将得根本性减轻。“自带干粮”作为工作作风的一种外在表现,当其以制度的形式得以延续后,其辐射带动作用改变的将不仅仅局限于吃的方面,更在于包括工作更为务实高效、风气更为清明等全方位的改善。 制度层面的“给力”固然值得称道,但唯有落实到位的长期行动才真正令人信服。面对已经成文的“自带干粮”规定,如何保持足够的勇气和毅力去执行是关键。若只是流于形式,做表面文章,阳奉阴违,带归带、吃归吃,左手一碗方便面、右手一盅海参汤,如此这般,“自带干粮”就失去了意义而成为反面教材,与赢得公众信任渐行渐远。 对于决策者和执行者来说,“做什么”已经明确,要想保证取得较好的“做得怎么样”的效果,做到善始善终,“如何做”当然不能缺位。万事开头难,看似简单的小事,若置于特定的“舆论场”里,便会增加额外的不确定性。“三板斧”的热度过后,如何保证制度贯彻的持续性;目标达成后,旧病怎样才能不复发等等,这些都是“如何做”的应有之义。如上所说,这同样需要更为到位的制度和执行力。 “自带干粮”的口号已经喊响,自上而下改进作风的大幕也已拉开,这一举措能否在陋习颇多的工作作风泥潭里激起一片涟漪,值得公众期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