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新闻评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潍坊两会特别报道

第03版
潍坊两会特别报道
 
标题导航
自带干粮下基层,能坚持多久?
公众不信任官员财产公示是呼唤深度改革□龙敏飞 
“标哥”开卖慈善凉茶没必要对他冷嘲热讽□黄齐超 
2013年01月0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公众不信任官员财产公示是呼唤深度改革□龙敏飞 



  官员财产公示被视为“反腐利器”,广东、江苏等地的试点工作引起公众的极大关注。但一项有5604人参与的网络在线调查显示,有90.81%网民对官员财产公示持不信任态度,理由是“灰色收入和转移性财产谁会公示”。
        (1月7日《中国青年报》)
  要求官员进行财产公示,一直都是公众的呼吁,公众也希望推进更多、更全面的官员财产公示,以便行使自身的监督权利。而如今的现实,却是9成网民不相信财产公示,理由是“灰色收入和转移性财产谁会公示”。这的确把“财产公示”逼近了死胡同。毕竟,官员财产公示自一开始,便有了不小的抵触力量,而如今,既然9成网民不信任,又给了官员财产公示更大的现实阻力,因为官员又找到了新借口——大家都不相信,公示又有何用?
  这样的现实,的确是在财产公示的伤口上撒了一把盐。但问题的核心,其实不能怪网友,而是财产公示本身。
  一直以来,我们的财产公示,都是在浅水区摸石头,各地的官员财产公示,也大多有走形式之嫌。一开始,公众尚有新鲜感,当新鲜感缺失后,财产公示还未进入深水区,公众的审美疲劳自然就显现了。不信任财产公示,其实就是公众对完善财产公示制度一种强有力的呼吁。
  这是最不受待见的时刻,也是最受待见的时刻。为什么呢?因为民众越是不信任,越显示出财产公示的紧迫性、重要性。而如何让官员的财产公示完成从“最不受待见”到“最受待见”的转变,则是当下政府部门必须做的事。办法可能各有千秋,但目的只有一个,即让财产公示步入深水区,以满足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唯有公众的主人翁地位体现了,话语权在手了,其对财产公示的不信任情绪,才可能消散。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不信任”,一切的不信任背后,皆有现实根源。公众不信任官员财产公示的背后,是对官员腐败的焦虑,对政府公信力的质疑。如此,政府要重拾公信力,自然需要对症下药。长远之计已经明了,目的也已明确,就是让财产公示驶入深水区,不再在浅水处摸石头。如果真正实现这些,公众就没有理由不相信官员财产公示的内容了。
  九成多网民不信任官员财产公示,除了政府公信力的问题,也是财产公示制度设置的问题。
  如果财产公示的内容完善了,不回避公众关注的焦点,如灰色收入等;如果政府的政策不再朝令夕改了,要改也是顺应民意而改;如果瞒报、乱报收入者要被革职、处理了;如果……如果一切的“如果”都成立,那公众不相信财产公示,便也成伪命题了。换言之,要想让公众相信财产公示的内容为“真”,唯有政府先完善财产公示的制度设置。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