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去的一幕幕场景无不让我们感到痛心和惋惜,留守儿童的意外事件成了文明社会的一大伤疤,登记制度的建立,填补了家庭与学校之间广阔的监管空白。能否把《意见》切切实实地带到孩子们身边,而不是停留在纸面上,就成了决定成或败的焦点。
近日,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建立16周岁以下留守儿童登记制度,优先满足留守儿童教育设施建设,优先改善留守儿童营养状况,优先保障留守儿童交通需求。 (1月12日《西安晚报》) 回首2012,留守儿童的悲剧依然清晰地印在人们的脑海:江西贵溪市面包车落水,11名幼儿遇难,其中许多孩子的家长都在外地打工;贵州毕节5名留守儿童结伴离家10天后,被发现死在城区一个垃圾箱内;湖南凤凰一农村小学的营养餐,只有巴掌大的面包和过期牛奶…… 过去的一幕幕场景无不让我们感到痛心和惋惜,留守儿童的事件成了文明社会的一大伤疤,民众的心愿在此时凝聚成了一种声音:给留守儿童一个美好的童年。在这样的背景下,五部门下达了国家级《意见》,建立16岁以下留守儿童登记制度,在教育基础设施、营养改善及交通需求等多方面向留守儿童倾斜。它犹如久旱后的一场甘露,滋润着5800万留守儿童的心田,让每一个关心他们的人感到欣慰并充满期待。 登记制度的建立,填补了家庭与学校之间广阔的监管空白,让留守儿童不再是无人管、无人问的“野百合”。而“三个优先”,说到底就是优先照顾留守儿童有学校寄宿、吃好饭、上下学方便。毫无疑问,这样的制度增加了学校和社区对留守儿童监护的责任,能有效地避免处于弱势的留守儿童权益受侵害,给他们的健康成长上了一道坚固的保险,是一个当之无愧的“三好”政策。 不过,值得我们警醒的是,再好的制度,如果得不到落实或落实不到位,最终都只能是海市蜃楼,看起来很美却一无所获。因此,能否把《意见》切切实实地带到孩子们身边,而不是停留在纸面上,就成了决定成或败的焦点。 首先,不少难题仍横在《意见》执行者面前,如校舍的建立和改善、营养餐标准的制定及校车安全的保障等,《意见》中都没有提及,这就需要执行者结合当地实际,本着对孩子未来和命运着想的态度,用心解决每一个困难。如果执行者知难而退或无心为之,恐怕都会让《意见》成为一张废纸。 另外,《意见》中提及的“邻里互助”与“托管”等建议,更多的是依靠托管者爱心和自觉,若无配套的相关法律法规予以规范,无更具体的措施予以配合,不能明确托管者的义务与责任,恐怕就只能停留在“倡导”的层面上,难以长久坚持。 不少前车之鉴提醒我们,出台了但得不到落实的“意见”已不在少数,但我们真切地希望,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此《意见》能尽早来到留守儿童身边,因为它事关“祖国花朵”命运。我们在期待,期待留守儿童的血色事故会少一点,甚至不再发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