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李帆
救护车私用,是在愚弄、亵渎及欺骗民众的信任和爱心,信用长期透支,剩下的只能是冷漠。私用者无非是试图从民众身上攫取一点特权,来满足一己私欲,岂不知,沾沾自喜的他们,是在愚弄、亵渎及欺骗民众的信任和爱心。 近日,有网民发布微博称,在济南市街头看到一辆淄博市的急救车拉着礼品,开着警示灯在街上穿行。不少网民对急救车用于送礼的行为表示愤慨。淄博市周村区人民医院回应称,不是给领导送礼,而是春节前慰问退休老职工。目前,救护车司机已被停职,两名负责人作出书面检查。 (本报今日A22版) 救护车闪烁着警示灯驰骋街头,想必多数民众会主动避让,但满载的礼品映入眼帘那一刻,大跌眼镜之余,被坑的感觉也油然而生。 其实,救护车私用的事件不乏先例,从跨省进景区,到北京西站送乘客,都拷问着私用者的职业道德和良心。虽然院方极力撇清责任,声称是看望老职工,而非送礼。只是,淄博的职工咋都住到济南了?医院有那份单纯的热心,不惜长途跋涉也要走访退休职工吗?在笔者看来,这样的解释只是为救护车私用披上人情的外衣,散播遮掩民心的迷雾。既然心有余悸,何不改头换面?反而闪烁其词,抛出冠冕堂皇的说辞麻痹民众,听不出丝毫改过之意。 救护车之所以被私用,首先是利用其“急救效应”。私用者无非是试图从民众身上攫取一点特权,来满足一己私欲,岂不知,沾沾自喜的他们,是在愚弄、亵渎及欺骗民众的信任和爱心。信用长期透支,剩下的只能是冷漠。其次,救护车私用是钻了监管薄弱的空子,若不是无意间的“网曝”,还会有多少救护车驶向送礼品的路上?经过这些无情的打击,民众对救护车的信任已承受不起一丝伤害,心中的疑惑也慢慢升温:谁知道车里载着的是病人还是礼品?由此可见,救护车遭“围堵”的困境,决不能完全归咎于民众的冷漠,救护车私用才是罪魁祸首。 救人之路渐行渐窄,私用之伤咎由自取,但归根结底,受伤的终将是那些躺在车里的病人,“3公里走40分钟,病人死亡”的悲剧恰恰映射出深层的伤疤。救护车私用,可悲可恨,更可怕,信任的缺失已行至不得不改的境地。 解铃还须系铃人。欲挽回民众的信任,规范救护车的出行,急刹私用之风,才是长远之计。医院要制定严格的救护车使用的细则,对于违规使用者,严惩不贷,决不姑息。加强从业人员的素质,切记他们开的是挽救生命的载体,而不是满足为一己之私的工具。 另外,开诚布公的态度不可或缺,积极面对公众的投诉和举报,接受全社会监督,一改掩盖逃避之风。只有保证每一次使用的正当性,切实履行救治责任,救护车的优先路权才能真正畅通无阻。 送礼的救护车为公车私用敲响了警钟,信任危机已驶向悬崖边,若不及时勒马,告别好了伤疤忘了痛的麻木不仁,下次,或许就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