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评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大雾迷城
 
标题导航
送礼的救护车满载特权私欲
仅靠产业化,难成“非遗梦”
因关系户而拒绝立案是赤裸裸的司法腐败
2013年02月0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仅靠产业化,难成“非遗梦”



  张玉胜

  在贵州省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政协委员龙佑铭提出,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建设,到了一个紧要的关口。他在提案中建议,如何把非物质文化变成一种产业,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1月31日《贵阳晚报》)
  以“产业化”救赎非遗“断代”困境,成为贵州省政协委员寄望于“非遗”保护与发展的灵丹妙药。但保护“非遗”是不是一定要走产业化的路子,却历来是社会和业者争议的话题。在笔者看来,把非遗项目打造为“产业”可以有,但使其走向“产业化”不能有。
  对待非遗,充其量只能是通过生产性保护或市场化经营促其渐成“产业”,而很难对其进行大规模的“产业化开发”。
  同时,由于大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属人类世代相承、与当时当地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绝活,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其自身受历史条件、传播功能、生存现状及发展前景等特质因素制约,未必适用于规模化的生产。正如无锡惠山泥塑的传承人喻湘莲所忧虑的,“如果祖上传的绝活儿被许多人掌握,那已经失去了‘绝活儿'的意义。”再者,许多非遗项目的制作过程劳动强度大、经济效益不高,学习过程艰苦枯燥,也是导致许多年轻人对此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因而也是其发展动力缺失的关键所在。
  对于非遗保护与发展,“产业化”着实是把双刃剑,文化遗产一旦被产业化,就难免被按照商业规律解构和重组,经济潜力较大、能成为卖点的被拉到前台,不能进入市场的那一部分则被搁置一旁,由此造成“非遗”的被割裂与分化。而对那些本不具有经济功能的“非遗”项目,在通过经济和商业运作使其具有经济效益的过程中,或以市场改变技艺,或盲目过度开发,或为创新而强行附加许多现代元素,或因生产关系的改变而迫使传承人丧失传承技艺的自主权等等,极易导致传统技艺的简约、粗糙与趋同,从而传统技艺在资本和利润的社会环境中面目全非,甚至被丢弃与遗忘。
  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初衷,旨在彰显和弘扬民族文化的传承性及多样性,并非出于政绩与功利的考量。正如有专家建议,“非遗能走产业化的一定要走向产业化,不能走向产业化的,要重点保护。可以不发展,但要保存好,比如以文本、录音、录像、电子的形式记录、保存下来。”这或许才是理性客观、因势利导保护非遗的实事求是态度。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