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乾,字公祐,北海人(具体何县则不详)。他是刘备帐下的“元老级”人物。曾追随刘备于鞍前马后,对刘蜀政权的创建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因蜀丞相诸葛亮不重视修史,致使《三国志》撰者晋人陈寿,必须亲自补写《蜀书》,故包括孙乾在内的许多刘蜀政权重要人物,其传记的文字太过简约,成为无法弥补的缺憾。 与糜竺齐名,同为刘备左膀右臂 《三国志·蜀书·孙乾传》约一百五十字的记载,仅告诉我们如下几样“信息”: 一,“先主(即刘备)领徐州,辟(乾)为从事,后随从周旋”。又据裴松之注引的《郑玄传》:“(郑)玄荐(孙)乾于州。乾被辟命,玄所举也。”由此推知,孙乾应该是郑玄的门生,他先是与郑玄在一起,因避战祸而离开老家,去徐州投奔州牧陶谦(字恭祖),后被郑玄推荐给陶谦,做了“州从事”,即州牧的助手、僚佐,而当陶谦“让徐州”于刘备之时,孙乾则归附到了刘备的帐下。 在《三国演义》第十二回里,孙乾是由陶谦临终前推荐给刘备的;而刘备一旦做了徐州牧,则立即“使孙乾、糜竺为辅”。从那时起,孙、糜二人就成为刘备的左膀右臂了。 功劳巨大,助刘备成“三足鼎立” “先主之背曹公,遣乾自结袁绍,将适荆州,乾又与糜竺俱使刘表,皆如意指。”这段话说了孙乾参与的两件大事。第一件大约在建安四年,刘备暗地里参与了“国舅”董承等谋诛曹操的未遂政变,不久即离开许都,投靠到曹操的死对头袁绍那里。在此事件中孙乾不仅充当了刘备的使者,还应当参与了谋划。第二件事指的是曹操攻灭袁绍之后南征刘备,刘备此时兵微将寡,无奈派孙乾、糜竺两人前往荆州请求救援。孙乾又很好地完成了使命,刘备非常满意。 关于此事,《三国演义》三十一回中作了详细记述,其中孙乾占有不少的笔墨。譬如,刘备兵败后意志消沉,孙乾劝他说:“成败有时,不可丧志。此离荆州不远。刘景升坐镇九郡,兵强粮足,更且与公皆汉室宗亲,何不往投之?”并自告奋勇去当说客。于是“玄德大喜,便令孙乾星夜往荆州”。到了荆州,当蔡瑁劝刘表“不如斩孙乾之首以献曹操,操必重待主公”的时候,孙乾正色曰:“乾非俱死之人也。刘使君忠心为国,非曹操、袁绍、吕布等比……今闻刘将军汉室苗裔,谊且同宗,故千里相投。尔何献馋而妒贤如此耶?”刘表闻言,乃叱蔡瑁曰:“吾主意已定,汝勿多言。”蔡瑁惭恨而出。刘表遂命孙乾先往报玄德,一面亲自出郭三十里迎接…… 我们知道,刘备投奔荆州刘表,乃是生死存亡的关键之举,倘没有这一重要举措,使其获得立足之地、喘息之机,也就不可能有后来的“三足鼎立”。故此孙乾功劳莫大,的确应该大书于史册。 《三国志·蜀书·孙乾传》曾提到这样一件轶事:“后表与袁尚书,说其兄弟纷争之变,曰:‘每与刘左将军(即刘备)、孙公祐共论此事,未尝不痛心入骨,相为悲伤也。’其见重如此。”这段话告诉我们,在那段时间里,孙乾一直陪伴着刘备,他是刘表“座上客”中仅次于刘备的重要客人。据此而论,孙乾在刘备集团中的“政治地位”——特别是诸葛亮、庞统等尚未加入这个集团的那段时间里,是非常之高。 人生短暂,一直随刘备困苦颠沛 “先主定益州,乾自从事中郎为秉忠将军,见礼次糜竺,与简雍同等。顷之,卒。”这就是说,待刘备入川,与曹操、孙权形成“鼎足之势”后,孙乾的官位虽随同大伙有所提升,但其位次却降到了糜竺(注:糜竺为刘备妇人之兄)之下,而与简雍同等。尤令人惋惜的是,孙乾入川不久即辞世,因此他短暂的一生,基本上是陪伴刘备在困苦颠沛中度过的。他是刘备“创业阶段”的重要谋臣,是蜀国的“开国元勋”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