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重点新闻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
上图:2月27日,大雾笼罩下的我市城区部分景象。下图:大雾天之前的景象对比。本报记者 张驰 摄 |
|

|
|
◎首要污染物为PM2.5,部分地区能见度小于200米 ◎市气象台预测今有强冷空气,明日前后雾气将消散 本报讯 市气象台2月27日上午7时27分发布大雾橙色预警信号:目前我市部分地区已经出现能见度小于200米、大于等于50米的雾并将持续。上午9时,潍坊商校监测点最近1小时能见度均值为0.5公里。 27日上午8时许,记者在城区鸢飞路与胜利东街交叉口看到,受大雾影响,来往的车辆都打着双闪,车速缓慢,不少骑行和步行的市民也都戴着口罩匆匆而行。 记者在院校街与文化路路口附近遇到了骑车上班的市民刘女士。“早上7点的时候雾还要大。”刘女士说,上午7时她出门买早点,整个小区都雾蒙蒙的,距离小区门口不远的放心早餐点也很难看清。 在胜利东街与虞河路路口附近,步行上班的市民徐先生告诉记者,上周他手机上的天气预报提醒华北地区将受雾霾影响,几天过去了,潍坊却没有受到影响。“本以为潍坊已经摆脱了雾霾的影响,但是今天早上出现了这么大的雾确实令人感到非常失望。”徐先生说。 上午9时许,记者从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发布平台了解到,潍坊市环保局监测点最近1小时能见度均值为0.8公里,商校监测点最近1小时能见度均值为0.5公里。全市9个监测点,最近24小时空气质量指数均为重度污染,首要污染物都为PM2.5。 随后,记者电话采访了市气象台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表示,从气象学角度来看,潍坊现在被鞍型场控制,非常适合雾气的形成,加之空气中污染物数量较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雾气的形成。市气象台预测,28日我市将受到一场强冷空气影响,雾气预计将在3月1日前后彻底消散。 市气象台也提醒广大市民,雾天能见度低,路况较差,司机需谨慎驾驶,车辆要开双闪,减速慢行。行人过马路要看仔细,注意避让车辆。山东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发布平台也提示市民在空气重度污染天气中,不适宜进行户外活动,外出时应佩戴口罩。 (记者 王慧 见习记者 窦圆娜)
◎相关链接 “PM2.5”将有中文名 新华社北京2月27日电 造成严重雾霾天气的“元凶”之一PM2.5已为公众熟知,但PM2.5至今还没有统一规范的中文名称。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正在研究并广泛征求意见,准备为PM2.5确定一个科学恰当的中文名称。 据介绍,粒径小于100微米的颗粒物,中文名称为“总悬浮颗粒物”;粒径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即PM10,被称为“可吸入颗粒物”;而粒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即PM2.5,目前没有统一规范的中文名称,各界说法比较混乱。 27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就PM2.5中文定名问题举行专家研讨会,来自大气、环境、物理、医学、语言学等领域的专家纷纷为PM2.5的中文名称“支招”。部分专家建议采用“细颗粒物”“颗粒物2.5”等名称,还有专家提出为了公众理解和媒体使用方便,可俗称为“烟尘”或“细飘尘”。 据悉,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近期将在有关媒体上刊登专家建议,在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力争给PM2.5确定一个科学恰当的中文名称。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