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评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标题导航
处处大手笔,应求真政绩
豪华简历是家长抢跑心理的道具
“豆腐渣”校园工程拷问的不仅是道德
2013年03月0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豪华简历是家长抢跑心理的道具



    本报评论员 李帆 
  3月3日,网友“蒋子涵”在人人网上发帖称,“帮爸爸朋友的孩子做简历……幼儿园升小学的简历!”并附上了她所说的简历(部分)。从网友上传的这份简历看,简历制作精美,逻辑清晰,关键是内容实在太丰富了,有教育经历、课外学习、体育运动、阅读、个人特长、参赛及获奖情况等,还学习了轮滑、冰球、武术等。乃至于让不少网友自嘲“输在了起跑线上”,甚至有大学生都纷纷表示自愧不如。
         (3月6日《天府早报》)
  一个尚处懵懂之中的孩子,竟有着连大学生都自惭形秽的经历,从教育学习,到参赛获奖,各方面都具过人之处。看似成绩卓越,但其背后却是父母操控下的害人“起跑线”。
  “豪华简历”成风,说白了就是家长抢跑制胜的心理在作祟:你的简历豪华了,我的简历就显得寒碜,进入名校的希望自然就变得渺茫。正是在这样的逻辑下,“赢在起跑线上”的教育理念被发挥到极致。
  “豪华简历”意图无非是通过华丽的表现,吸引名校多赐予一丝眷顾,为孩子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增添一份砝码。而这无数的荣誉和证书,是父母意志支配下的成长之路,无关孩子的天赋和爱好,孩子只是父母决策的被动接受者和执行者。
  通过这份简历,我们足以体会孩子之累,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冰球、钢琴等技能真的他们喜欢或必须掌握的吗?
  家长一味沉浸于吸引眼球、标新立异的课程上,却忽略了品德教育、人生观念等无形技能的培养,难免会引起培养出“有才无德”之人的担忧。因此,“豪华简历”是中国式家长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也是教育理念和价值权衡的错位。
  正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分数和名校成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指标,绞尽脑汁的“抢跑”心理早已是家长心照不宣的战术。每每此时,总有专家站出来给出看似合理的建议:与其恶性竞争式的抢跑,不如先培养科学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还孩子一个天真的童年。只是这些建议听起来很美,却并非高明,家长心里更清楚,若能无人抢跑,谁愿意花钱买罪受?家长一边喊着孩子太累需要减负,一边又关上门为自己的孩子“恶补”,这当然不仅仅是家长的问题,而是教育评价体系与社会阶层流动秩序的症结。
  在一条没有发令枪的起跑线上,大家都担心慢人一步,抢跑也就成了赢在当下的利器,至于是否可取,已无人问津,重要的是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痛心疾首或怒其不争的过激言辞不过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矫情而已。要还孩子们天真的童年,还需从根本上改变“抢跑获利”的教育体制。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