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综合消息 央行日前发布的初步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月末我国货币供应量余额达到99.86万亿,有专家指出货币总量过高,货币超发冲击物价,推高房价。有分析人士认为,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同国家广义货币M2水平存在统计口径不一、可比性不强等问题。因此,简单地以M2与GDP的比值来衡量某一国家货币是否超发并不科学。 首先是M2与GDP两者并不可比。广义货币M2是一个时点数据,是存量概念;而GDP是一段时期的累积数据,是流量概念。其次是国民的储蓄偏好问题。不同国家居民的消费习惯不一样,储蓄偏好也不一样。而M2统计口径中正包括居民和企业的存款,因此中国等亚洲国家的M2与GDP的比值较高。再次,不同国家M2的统计口径与可比性存在差异。世界各国的货币统计中,狭义货币M1的统计口径基本相同,而广义货币的统计口径多有不同。这就导致虽然同为“M2”,但其实不同国家“M2”的含义各不相同。此外,从融资结构观察,在以间接融资为主体的金融体系中,广义货币供应量M2相对较高。目前,中国的融资结构中,间接融资占据主导地位;而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体系则相对完善,直接融资规模和比重都很大,这也是导致中国M2较高的重要原因。 另外,中国正处于经济货币化进程中,导致对货币量需求也较大。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经过长期的发展过程,其货币化程度已达到较高水平。而中国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原先通过计划调拨等方式分配的各类生产要素逐步以货币的形式表现出来,进而导致货币需求量增加。最后,人民币目前尚未完全实现自由兑换,就导致中国货币供应量相对发达国家偏高。今后,随着人民币逐步走出国门,这一因素对M2的影响也将逐步减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