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李帆 或许在当地政府官员看来,憋死人的政府机构名称最能准确地反映部门的具体职能。殊不知,政府机构的名称是给民众看的,而不是职能的“说明书”。让人一头雾水、不知所云的名称架空了民意,将群众监督抛之脑后,又怎能接地气? “据说是全国名字最长的部门:‘湖北省推进武汉城市圈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微博网友“释迦摩驴”提供了这样的“雷人”信息。随后引来网友吐槽:一口气读下来能憋死人。不少网民认为,精简机构应从精简机构称谓开始。 (本报今日A23版) 湖北省推进武汉城市圈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读罢这样的名称,一头雾水、不知所云想必是读者最大的感受。若不“潜心研究”,有谁能看出这是一个作何用处的机构?此名招来民众的口诛笔伐,也算“实至名归”了。 从字面上理解,该机构的功能在于领导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只是其职能的必然要求。虽然是全国试验区,但最终还是落脚于武汉城市圈,之所以冠以“全国试验区”的光环,提高权力和级别的意图不言而喻。于是,它完全可以称为武汉城市圈“两型”建设办公室,45个字的“全国最长名”大部分只不过是画蛇添足罢了。 或许在当地政府官员看来,这样的名字最能准确地反映部门的具体职能。殊不知,政府机构的名称是给民众看的,而不是职能的“说明书”。显然,“憋死人”的名称并未虑及民众的情绪,而是一味追求划定权力范围。 或许官方本也无意向民众解释,在官方思维看来,该机构的职能行使与民众无关,执行政府决策才是本职所在,只要上级和其他政府部门心领神会即可,机构名称并非为民众所取,根本无需理会群众是否理解。因此,民众所吐槽的并不仅是晦涩难记的名字,也是对背后重权力轻服务的隐忧。 只是,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自然有权利过问政府部门的职能所在,但面对如此朦胧的名称,谁能读懂部门的权力和责任?权力与责任全然不知,监督又该从何谈起?归根结底,“憋死人”的名称陷入形式主义陋病,乃架空民意之举,群众监督早已被抛之脑后。 在民主监督潜意识化的今天,政府机构名称拷问着当地政府的执政理念,与其用包罗万象式“迷人”之名,不如取简洁大方之名,让民众一目了然,不致纠结于咬文嚼字。政府机构的长名问题,不是一件小事,而是涉及民众权利行使的大事,当地政府该回到尊重权利、亲民的本质上来,让政府机构名称更接地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