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李帆 无论是女孩还是老人,对道德的内涵的理解都有失偏颇。争座背后不是对道德的追求,而是谋求私利的心态在作祟。但归根结底,闹剧的症结还在于沟通不畅,相互体谅意识的淡薄和对交流沟通技巧的轻视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陋病。 郑州一网友在微博上上传了一段视频:在挤满乘客的公交车上,一年轻女孩因未给一名60岁左右老人让座,被其拽住头发暴打,后被其他乘客分开。视频上传后引发了网友的大讨论。 (本报今日A24版) 不让座引发的闹剧已不鲜见,但郑州这位老人的粗暴回应让人“叹为观止”,让一个本不起眼的话题成了万众瞩目的焦点。在类似事件面前,民众往往归咎于道德意识薄弱,但在笔者看来,这不仅仅是道德问题,也是人际交流不畅的问题。 必须承认的是,女孩不让座是挑起事端的“祸根”。但相较一下,老人的戾气更让人义愤填膺。或许在他看来,女孩让座是应尽的义务,其内心已将公共座位占为己有,面对“鸠占鹊巢”的女孩,老人自然心有不甘。 但值得反思的是,无论是女孩还是老人,对道德的内涵的理解都有失偏颇。美德之所以受人崇敬,精髓在于相互体谅、相互帮助,而不是迫于公众目光的压力而做戏般敷衍,更不是行使权力般“豪夺强取”。争座背后不是对道德的追求,而是谋求私利的心态在作祟。这位老人的“恶行”,不仅损害了老人群体的形象,给人们的尊老之心蒙上一层阴影,更造成了极其不良的社会影响。 武汉市“90后”女生曾自述了一段坐公交车的经历:公交车开到武汉二中时有了空座位,身边一位60多岁的婆婆竟然对我说:“你坐吧。”我马上说:“这不行,您坐,我马上下。”没想到婆婆说:“你们年轻人每天上班要累一天,应该休息,我没你们辛苦。”读罢这样的经历,不知打女孩的老人是否会感到面红耳赤,倘若他哪怕有一丝体谅之心,也便不会拳脚相向。 正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女孩赌气式的强硬回应,也是闹剧恶化的肇因之一。老人要求女孩让座的语气生硬严厉,女孩的回答也满载怨气,甚至喊出了“我就是不让”这种火药味浓厚的话语,结果瞬间就点燃了老人心中积蓄已久的不满,导致冲突的发生。归根结底,闹剧的症结在于沟通不畅。如果双方能心平气和地交流,或许事不至此。 因此,两败俱伤的闹剧发生不能完全归咎于老人的暴戾,也切忌片面谴责女孩道德缺失,更值得我们反思的是相互体谅意识的淡薄和对交流沟通技巧的轻视。人人体谅对方,才是道德精髓的所在;彼此贴心沟通,才能少些冲突和矛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