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评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标题导航
“争座打人”不能只看道德问题
绝非反腐“免责牌”
观点PK
查处“黑诊所”遇冷呼吁重视群众需求□玫昆仑 
2013年03月1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观点PK




  武汉科技大学本学期出台《学生聚餐管理规定》,明确要求,学院各班级、团体等组织因毕业、学生活动需要聚餐,应提前向学院提出书面申请,填写《聚餐审批表》并批准后方可聚餐。          (3月13日《武汉晚报》)

  学校作为教育者,杜绝大学生酗酒理应以教育手段为主,以行政管理手段为辅。换句话说,学校应该让学生认识到饮酒的危害,从主观上不想喝酒,而不仅仅是出台一个禁令,使他们从客观上不敢喝酒。否则,很可能治标不治本。
  学生们在聚餐之前填写了《聚餐审批表》,明确了责任人,当然在聚餐时喝酒会有所节制。可一旦这样的外在压力消失,比如在学生们毕业走上社会之后,恐怕酗酒行为会重新抬头,甚至还要变本加厉。如果大学教育的作用只是把学生们的酗酒时间延迟了几年,这其实是教育的失败。
  学校首先是一个教育者,其次才是一个管理者,切不可过于迷信行政手段的力量。学校在出台《学生聚餐管理规定》的同时,理应反思一下对学生饮酒安全的教育是不是还有不到位的地方。多搞一些教育宣传活动,让远离酒精的思想深入学生的心里,远比靠严格的制度约束、靠班主任严防死守效果要好。


不要误读其背后的善意 □苑广阔 
  首先一点,按照规定的要求,并不是三五个学生出去吃顿饭,就要写申请,打报告,而主要是针对以班级为单位的群体性聚餐,所以不会影响到绝大多数大学生的外出吃饭聚餐行为;其次,规定的本意,也不是反对和限制大学生出去聚餐,只是为了大学生身体健康和校园秩序的考虑,引导大学生文明聚餐,反对酗酒醉酒。试问,即便是这些大学生的父母家长,在孩子外出和朋友吃饭的时候,不也一样会嘱咐他们少喝酒,别酗酒,早回家吗?
  这一纸管理规定所起到的作用,不过是替代这些只身一人在外地求学的大学生父母家长,起到对他们孩子的呵护与照顾而已,其中虽然不可避免有管束的意味,但更多的还是充满善意的关爱。作为大学生们,应该看到这种管束背后的善意与关爱,理解学校的良苦用心才是。如果拿这样的管理规定去征求家长们的意见,必定会得到绝大多数家长的肯定和赞同。
  实际上,每年一到毕业季,一些大学生频繁聚餐,逢餐必喝酒,喝酒必醉酒,甚至因此而引发酒精中毒,醉酒闹事等各种闹剧和悲剧,既有损当代大学生的形象,也让老师和父母担心。对于这种和大学生身份不符的行为,学校给予必要的纠正和引导,也符合教育本义,并无不妥。
  现在部分大学生和网友之所以对这个规定持反感态度,多数情况下不过是望文生义而已,好像一听到连一起出去吃饭都要管,就觉得这是学校管得太多,太宽。但是如果能够仔细品味一下规定背后如父母一般的呵护之心,也许就能理解它的善意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